您好!欢迎阅览崔自默文化网 [登录][注册] 忘记密码? 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关于崔自默|文化新闻|视频|影像|艺评|篆刻|艺术市场|现代水墨|
书法|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粘贴|艺术产品|国际交流|
散文|随笔|诗歌|专著|画廊|博客|留言|证书査询|出版著作|English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崔自默文化网 --- 国内个人最大的文化类门户型网站 
您的位置: 自默文化网 > 关于崔自默 > 正文 站内搜索:
再读崔自默《为道日损》
http://www.cuizimo.com  2010年12月24日 10:1  文章来源:自默文化网  点击:2901次

 

再读崔自默《为道日损》

 黄海贝(《传记文学》杂志编辑)

人生在很多时候都会出现巧合,我宁愿相信那是命定。再读崔自默先生的《为道日损》,又逢秋日,掐指一算,时光整整流过一年。读书是随意的,写下感受,却是有意的。为了记录,更为了表达。表达什么?表达时光的流逝带给我们的心路成长的印记,仅此而已。

我对自默老师说:“这几天又在读您的《为道日损》,字还是那些字,段落还是那些段落,章节也还是那些章节,可意思却和过去全然不同了。”

“那是因为你的经历变了,心境也变了。好书不厌百回读。其意自现。”老师回答。

我说:“感触很多,反而不知道从何下笔。”

“那你再读,再梳理思路”,老师说。

“灵光一现,拈词便入,东拉西扯,无所谓妥帖不妥帖……”我一拍脑门,背出了老师在书中分析八大山人诗时所说的话,很有禅意。“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活句焉在?曰:随处即是,在心、在物、在当下,在此岸、在彼岸,惟独不在选用之句……”书中这样的话俯拾即是。

于是,我继续读,随手翻开一页,第三章——“疏而不失”。

于何处来

前两日偶然欣赏到老师为“以约堂”写的一纸荷,名为《里仁》。虽是熟悉的笔墨,却给我新鲜的惊喜。满纸皆白,只一枝纤巧的亭亭荷叶,上面栖着小小的蜻蜓,画的左下角游着一尾鱼儿。无天也无水,又似乎能感觉到一片无比晴朗的天和一泓无比清亮的水。水天相接处,你可以纵情去浮想,想清风,想荷香,想泠泠的水声,想儿童的欢笑,或是,想生命的诞生与流淌。

老师在谈“疏而不失”时谈到:“从无到有易,从有见无难;从白到黑易,从黑见白难;从虚到实易,从实见虚难;从简到繁易,从繁见简难;从疏到密易,从密见疏难;从藏到露易,从露见藏难……”他这么理论,也这么用自己的笔墨和心性,实践着对以八大山人为代表的中国最高明的写意水墨画的深切领会。

曾问老师:“您将八大研究得那么透彻,为何却很少明确地借鉴八大山人的用笔?”

老师答:“心领神会。刻意的模仿反而弄巧成拙,只有经过无数揣摩和砺炼,才能真正和八大山人的笔墨精髓不期而遇。”

一切灵感从何而来?从笔墨中来,从神韵中来,从手下来,从心中来。在《为道日损》书中,老师提到八大山人的《小鱼》一作:“尺幅之内,只有中间一条小鱼。观之如睹汪洋,波光云影,横无际涯,顿若置身南华秋水,与鱼同游同乐其间,自由自在……”如今想来,自默老师笔下之荷,早在不知不觉间,与八大的境界不谋而合。“求艺道的过程,却是一个‘损’的过程,首先应该‘损’的是‘心’,其次才是笔墨形式”。

记得一次和崔老师吃饭,别人都点名贵菜、稀罕菜,他却只要了一碗手擀面,不喝酒也不佐菜,香香甜甜吃完后,又喝下一大碗面汤,然后擦擦嘴满足地说:“这可比鱼翅汤好。”如此的例子还有很多,用他的最喜欢的话讲是:“乐其日用之常。”而在我看来,这也正是“损”“心”的过程。真淳淡然如赤子之心,笔下便能得大自在,“灵窍自呈,秀色自现”。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我对自默老师说:“读完这遍《为道日损》,我慢慢酝酿,写一篇读后感。”

老师答道:“那你且慢慢想着,我先去读别的。”

老师的话语常常如此,乍一看让人摸不到头脑,细细品味,才发现里面蕴含太多的意思;大概禅宗的机锋便是如此,因为思维已经提前转了好几个弯,在前面开始等人了。

“慢慢酝酿”,我这么说初看来是一种认真严谨的态度,也许在崔先生眼里,其实并不然:“慢慢”、“酝酿”这些词中,包含着太多的内容,惰性即为其一;懒得动笔,没有信心,都可以叫“酝酿”,这样冠冕堂皇的借口,却逃不过老师的眼睛。他回答更是微妙:“你且”二字,代表了他首先是尊重我的意思,同时委婉指出我的毛病;“读别的”也是实事求是,正说明他确实很忙,太多有意义的事情等着去做,太多文章和绘画要去读。此时,整个语句连起来一读,我却又发现了“玄机”,这句话分明是一种批评和苦劝:人生短暂,都在“来不及”中度过,哪有工夫“慢慢酝酿”?老师尚且辛勤地忙着,学生有什么资格“酝酿”? “再再熟练”——在“疏而不失”这一章,老师隆重地指出这一点;“技进乎道”、“惟手熟耳”,“惟手更熟耳”,这决不该是套话。

看似温和的崔先生,对晚辈有时是很严厉和苛刻的,可这“不留情面”的背后,却承载着太多的责任感。记得他曾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里的‘无后’,不是个人的情绪之私,而是指几千年传统文明的继承和发扬。只知道自己埋头研究,而不懂得教育和培养下一代,开创了伟大的事业而缺乏人才继承,将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学术和艺术,更是如此,更是直接而明显。”“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老师很崇敬孔夫子大儒气象,雅而壮。

每当人们以“大师”评价自默老师时,他也会爽快地应允着,丝毫不退却也不避让。这不是骄傲么?这不是自负么?这未免也有点太疯狂了吧?那么,来读《为道日损》中的这一段,或许我们从中能对崔老师的行为可以领会一二了——“艺术史上的真正的癫狂者们,内心一定有着大委屈而不得舒展,同时又是有着大本事来承载其癫狂的;他们不是纯粹的病态的神经错乱或精神分裂,而是一种韬光养晦的生存策略、一种独特的接近自然本真状态的艺术方式。”如此想来,老师毫不避讳的接过“大师”的头衔,正是要以此鞭策自己,警醒自己,对自己提出了无比苛刻的近乎癫狂的要求,然后用更加勤勉艰苦的实际行动实现着这一诺言。他还说:“学然后知不足,我无学,所以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儒家精神就是‘敢为天下先’,‘当仁不让’,‘狂者进取’……”可见,自默老师的自信,来源于自觉,而不是伪装。

 余心有寄

我平时总喜欢写些风花雪月的小随笔,即使写评论类的文字,力道也不够,角度也不新。崔自默老师给我的评语往往是:“好诗言志。”“作文应从小处近处生活中着眼,利益则应从大处铺陈和发挥……所谓大道之行……”很长一段时间,我并不能理解老师话中的含义,直到再读《为道日损》,才恍然有悟。

书中有这样的话:“迅速的痛苦的死,很容易;长久的平安幸福的生,却无比的难。”老师这话,让我突然想到了泰戈尔所说的,让我死了再死,来体会这生的意义;还有弗洛姆慨叹的,让我生了再生,来参悟这生死不解之谜。方生方死,熟稔国学的自默先生,总是把学问,贯彻到自己的生命验证之中;“做有用的文化”,这是他的主张。

我常常想,莫非我是缺乏信仰的么?老师在书中说:“信仰,一旦出于理解、成为内在需要,便是信念,便不可以轻易转移。”其实,老师也曾在多篇文章中提到自己童年时的信仰。曾几何时,我们已经在庸庸碌碌的生活中丢失了信仰,不再如少年时,常常有梦想萦绕心头。信仰是什么?那是不疲的热情、执着的探索、生命的倾注。

近来,老师创作了一批版画、彩墨以及意象摄影作品,完全脱略了他传统水墨画中浑厚恬淡的风格,真可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面对这些画作,竟然勾起了我许多童年的回忆:五六岁的时候,我说,我要当全世界最厉害的医生,治好成千上万患者的疾病;八九岁的时候,我说,我要当一名军人,永远保卫世界的和平与安宁;十二岁的时候,我梦想当一位科学家;十五岁的时候,我想成为作家;二十岁的时候,我不再有梦……每一个梦想都没有变成持之以恒的行动,到今天,却连做梦的勇气几乎都没有了。没有了梦想,便没有了寄托,小性情终难支撑生命的厚度。“似曾相识”,老师给其中一些作品冠以这样的系列名称,是啊,那是对绚烂艺术的揣摩,对玄奥生命的感悟。

自默老师在书中,萦绕着一种对人生白驹过隙之苦的嗟叹,同时又努力而理性地去探讨一种解决的办法。“人因为有情有知,便执著于生死,便悲观。倘能以平常心、平等心与万物齐观,便旷达了,便可与自然相亲近,在领略造物者寓意的同时,发现随时随地的真、善与美”;“人之所以有所挂碍,在于有情,人之以情为情,终不能解脱;倘能不以情为情,化情为物,则可以实现‘无我’,此时主客关系泯灭、复归于自然。”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老师总是中庸其间,化为属于自己的浪漫。

八大山人直至晚年,正是因为有了属于自己的“平常心”,才达到了艺术创作的巅峰。这“平常心”,也正是在“小处近处的生活中”,真正能够体会平常之快慰,将心寄托于天地万物,始能不断获取新生。“君之文,不亦一朵不染之莲乎?”老师的导师范曾教授在给这书的序言中,对崔自默的研究给以极高的肯定。静谧、静默、明净、高华,那是怎样的境界呢?

往何处去

自默老师在《为道日损》的开篇中引用了屈原《离骚经》中的句子,“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而在书的结尾处,他再次引用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句。这不会只是一种行文思路的巧合,而是匠心营构的文气贯通,首尾呼应的“巧合”。“来吾导夫先路”的志向和心力,需要“吾将上下求索”的坚持与执著,先生既是在评价八大山人,也是在鞭策他自己。

我对自默老师说:“这次读《为道日损》,我都有‘呕心沥血’的感觉。你写得太过投入,也太辛苦了。” 我说的辛苦,不是费力,而是执著;这是我在初读时根本体会不到的,或者说,当时是没有能力去体会的。老师在跋语中说,他正式写这部书历时三个半月,神速,事实上厚积薄发的内中甘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我想把我的感受写出来,那是美好而有益的。

在《跋》文里,老师写道:“在行文当中,虽说确信偶尔也有些属于自己的见解,但我还是继续引述了很多文献资料,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证明自己的无知。”这话看似十分的谦虚,其实仍然是他一以贯之的绝对自信。我在写这篇读后感时,也不自觉地引用或者转用了许多老师在书中的话,用以证明我的“无知”;感觉到了自己的无知,我的内心突然变得坦然而欢快起来。人类不正是在不断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不断探索求知的道路上强大起来的么?

我把读后感发给自默老师,并附短笺:“您始终走在我们的前面,默默无言。每当我感到彷徨和痛苦的时候,抬头看到您的背影,内心就充满了温暖和鼓舞。这种力量正是您笔下的《为道日损》带给我的,相信也可以带给更多的读者。”老师回信很简单:“谢谢。哈哈。我会继续努力。”



总共1页  1  
 上一篇: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下一篇: 钓鱼和艺术
  相关文章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崔自默简介
·张晴:其实并不难懂的崔自默
·李正茂:《再思科学与艺术:序崔自默新彩作品集》
·《中华英才》赵雯:《崔自默:在先锋与大众之间》
·林秋璇:《中国榜样·崔自默》专题片解说词
·冯积岐:崔自默笔下的荷花给我一种勉励
·水玉:《崔自默:新时代的文艺先锋》
·傅玛丽:《崔自默:我骄傲,我是一块试金石》
·孙开、依凡:《崔自默:书画界“第一狂人”》
·黄诗煊:读《般若界:崔自默2016新彩作品集》
·王建平:手的翅膀——记艺术大师崔自默
·孙开:现实观照与理想情怀——《爱莲说:崔自默画荷·话和专题书画展》观感
·金辰:惟慧是业的艺术家崔自默
·南京青奥会风云际会 崔自默艺术亮点重重
  图片推荐
《艺术沉思路》清
葛优先生到访崔自
崔自默作品点亮“
崔自默再次握手好
华人画家崔自默作
崔自默砺志新书《
 
  热点专题
·庄子显灵记
·“荣宝拍卖”近年范曾书画赏析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术(3)--西方的沐浴
·《为道日损》第三章 ——疏而不失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1)
·《为道日损》第四章 ——道非常道 ..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的鉴定
·与范曾先生“合作”书画
·范曾先生《奇文共欣赏——陈省身与杨振宁》..
·禅与八大
·科学和艺术,两片水域
·<章草>(上)
·《为道日损》第五章——一以贯之
·随感笔录(3)
·崔自默博士受聘为国防大学美术书法研究院首..
·崔自默出席好莱坞大片《钢铁侠3》超前点映..
·我笔记本里的范曾先生笔迹选
栏目导航
关于崔自默
推荐文章
·崔自默先生荣获国际奥艺“科学与艺术大奖”
·慈善北京封面人物崔自默
·崔自默新彩作品亮相北京国际时装周
·崔自默“仁爱”梵蒂冈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翰海2021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先生与李嘉存合作大鸡图
·北京翰海2020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书画作品北京瀚海2019秋拍以寸换..
·范曾作品鉴定
·范曾作品鉴定
·范曾作品鉴定
·崔自默画话《二十四节气》
·崔自默先生作品在北京瀚海2019春拍再创..
视觉焦点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
 

崔自默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860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5000931
助理韩健: 13521766440        邮箱:zmwh@sohu.com

技术支持:北京网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