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阅览崔自默文化网 [登录][注册] 忘记密码? 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关于崔自默|文化新闻|视频|影像|艺评|篆刻|艺术市场|现代水墨|
书法|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粘贴|艺术产品|国际交流|
散文|随笔|诗歌|专著|画廊|博客|留言|证书査询|出版著作|English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崔自默文化网 --- 国内个人最大的文化类门户型网站 
您的位置: 自默文化网 > 诗歌 > 正文 站内搜索:
古朴的浪漫——徐州汉画像石
http://www.cuizimo.com  2010年10月7日 10:16  文章来源:自默文化网  点击:6438次

 

 

古朴的浪漫——徐州汉画像石

 

/侯杰  李钊

 

徐州为禹贡古九州之一,乃齐鲁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的交汇点,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并形成兼具“齐文楚武”的特征。正是由于徐州地处中原要冲,水陆便捷,盐铁发达,士民殷富。两汉四百年间共有十八代楚王、彭城王于此行使威权,而居住在这里的皇亲国戚、公子王孙更是不可胜数,强宗豪右和高官显贵,过着钟鸣鼎食的生活。因此,徐州两汉文化遗存最为集中,内涵丰厚。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并称徐州“汉代三绝”。这“三绝”的形成与汉代神仙思想盛行、楚地“信鬼神,重淫祀”传统不无关系。那时的人们往往轻生重死,大行修建阴宅,炫耀生前奢华,希冀死后升仙。

 

徐州汉画像石是附属在墓室、地面祠堂、门阙等建筑物上的雕刻装饰,始于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兴盛于东汉中、晚期,衰落于魏晋晚期,距今约有2000年的历史。

 

汉画像石,最早见于文献的,是东晋伏滔的《北征记》一书。他在徐州城北,看到一座石棺,就写下了“皆青石,隐起龙鳞凤之象”。此后,人们对她给予一定的关注。还是让我们认真领略一下中华文化的瑰宝——徐州汉画像石吧。

 

惟妙惟肖的艺术珍品

 

汉画像石,这些惟妙惟肖的艺术珍品主要分布在江苏徐州市及其周围地区。从其形成和发展整个过程来看,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东汉早、中期;后期为东汉晚期。后期也是汉画像石巅峰阶段,雕刻技法日趋成熟。画像石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的若干画面,有反映墓主经历和生活的求仙祭祀、庖厨飨宴、会饮乐舞、车骑出行、游射田猎、博弈游戏,也有百姓生活中的农耕丝织、舞乐百戏,以及描写“孔子问师”、“周公辅成王”一类的历史故事,而“炎帝升仙”、“泗水取鼎”、东王公、西王母、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也被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一般来说,早期画像内容比较简单,晚期画像则大量增加神话故事等内容。这里可以看到已经消失了的古代仪礼典章制度实施状况,古代建筑如阙观、台阁、斗拱的样式;舞乐杂技中的翘袖折腰、缘杆走索场景,以及古代乐器的钟瑟鼓琴、笙笛管箫等等,可以说是古代历史文化的精美图注。徐州汉画像石的雕刻内容非常丰富,主要运用了“写真”和“虚拟”等不同的图像表现方式。

 

所谓“写真”,可以以“牛耕图”、“纺织图”、“力士图”、“车马出行图”、“游射田猎图”、“六博对弈图”、“乐舞百戏图”等为代表。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丰满、千姿百态,如搭弓射箭的骑士、挽犁耕种的农夫、谦恭礼让的宾主、翻转腾挪的戏子……。这类题材画像的用意显然是希望死者可以继续享受生前的荣华富贵,但同时多角度地再现了汉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富有浓厚的人情味、世俗味。

 

说到“虚拟”,尤以“伏羲捧日”、“西王母”、“骑龙渡海图”、“龙凤呈祥图”、“月宫图”等堪称典型。其间有人身蛇尾的伏羲、落荒而逃的走兽、嬉戏回旋的龙凤、捣药的玉兔等。展现了汉代人们思想文化中的始祖崇拜,“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宗教观念。沛县栖山汉墓就出土了迄今为止世上仅见的一幅坐在仙阁中的西王母图像:画面分为上下两格:上格西王母凭几而坐,神鸟衔仙草,羽人捣药。下格有三足乌和九尾狐,皆口衔食物向仙阁而来。这与《山海经·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的记载基本相符。栩栩如生的形象,给冰冷的石头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当然,有的画像石是将画面分为三格或四格:分别刻有仙境的神鸟龙凤、人间车马出行、狩猎、宴饮。墓主人祈求死后步入的仙境和生前的享乐生活场景,杂处一起,呈现出诡奇浪漫的画面。

 

汉画像石所刻画的非现实世界——天国仙境,形象夸张,表现大胆。而且这些艺术作品种所表现的冥间,涉及到人们的死亡观和灵魂观念,与前语言(pre-verbal)阶段的原始文明密切相连。在这些精美的艺术品背后隐藏着许多原始的、非理性的内心冲动,比如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动物的交颈原本表现的是两性合欢,在这里却寄寓着主人夫妻二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美好心愿。人的心灵得到了寄托,精神获得了一定的自由。

 

另外,在汉画像石中大量出现的凤鸟、瑞兽、龙舞、虎啸等图式,还有各式各样的装饰纹样,同样表达着人们的文化情思。时至今日只要是中国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看到龙凤等图样,就会感到亲切。这就是文化象征、符号作用的结果。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认同是通过特有的吉祥物以及装饰纹样等艺术形象维系和强化的。因此说,我们今日习以为常的文化心理其实在那时就已经逐渐形成或表达出来了。

 

汉画像石是绘画与雕刻的结合,故兼有二者的特征。雕刻手法主要运用了阴线刻和浅浮雕两种形式。线雕细中求力,如高古游丝;浅浮雕凝重古拙,意存笔先,气脉相贯。整体上看,构图布局繁密充盈,主次分明,安顿有致,以满为美,给人以情感炽烈、奔放粗犷的感觉。其生动的画面经宣纸拓出后,又产生了类似版画的效果,在古代艺术中独具特色。

 

徐州画像石的制作们在汉代粗犷豪放、大朴不雕的审美观念支配下,发挥了丰富的艺术联想,亦开始了对视觉文化的追求。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他们往往不仅以写真求实为满足,而是以形写神,着力刻画物象的神情或神意。如著名的“力士图”,画面上五个力士均双目圆睁,动作各异,充满力量美。为了表现力士用力过大,画像石的制作们故意将几位力士的脚刻到画框的下界之外。

 

如何在质地坚硬、空间狭小的石材上艺术地表达丰富的内容,徐州汉画像石的制作们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加以处理:其一是采用叠格的方法将同一时间的不同场景用分格的方法表现出来。比如上格刻野兽,下格刻车马出行,中格好像是人和动物相遇,于是就刻画了狩猎的场景,像连环画一样。其二是在同一画面根据空间的大小用不同的道具(如房屋、树木、车马等)来表现不同时空中又似乎相关的故事。比如在分为四格的画面上用一幢有梯子的房屋贯穿其中三格,最下一格刻庖厨,稍上一格为宴饮,再上一格刻乐舞。这近似于电影中经常采用的蒙太奇表现手法。

 

在此基础之上,画像石的制作们对平面构成的三维空间已不满足了,突破了定点静观所表达的传统视觉中的时空观念,把思维空间纳入之中。四维组合得之于不同角度中对同一人物的观察结果,而又在一个完整性的画面中同时表现出来。如徐州白集汉画像石墓东北室北壁的搏虎图。搏虎图中老虎为侧面跳跃状,大嘴张开,口内似含一球。从四肢身体的角度看看,虎为侧身,应该只能看到一只眼睛,而画像石的制作们却有意改变视觉效果,把另外的眼睛也刻在了头部,使人产生猛虎侧身正面的视觉感受。其手法颇似1907年,西班牙画家帕布洛·毕加索的立体派代表作《亚威农的少女》。

 

从徐州汉画像石可以看出,东汉时期开始的兼工带写的画法已逐步演变为以形写神,最后发展到“得意忘形”的境地。例如,对人物、动物、树木的处理方法已被高度概括为图案化甚至有符号化的趋势。可以用两眼代替面部,亦可以用身形代替人物,更有甚者,动物的尾巴仅以“S”代替,但整个画面生动跳跃,更显传神写意。

 

品味画像石

 

艺术史是一部视觉方式的历史,是关于人类观看世界采用的各种不同方法的历史。

 

中国绘画和雕刻这种从远古时期就开始形成并不断发展、成熟的艺术,在汉代再次得到了极大地提升,集中体现在汉代画像石上,并出现了后代难以逾越的高峰。

 

汉画像石中“重世俗”的特色表现得极为突出,充满活力和生活情趣的内容不仅反映出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状况,也形象地反映出人们的某些文化思想及其观念意识和风俗习惯,造形夸张、风格粗犷,有着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所以我们有必要透过徐州画像石,探寻一下隐藏其后的汉代中国人之文化行为和文化心理以及画像石的文化功用。

 

汉代雕刻画像石这种艺术行为的产生,远不同于十九世纪末滥觞于巴黎的近代艺术。这种艺术形式从中原绵延至崇山峻岭之间的巴蜀,对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影响深远。画家绝不仅仅是鹤立鸡群的几人、几十人,《后汉书》载,桓帝时曾派专使到彭城(古徐州)寻找丹青高手描绘大师姜肱,可以想见当时彭城绘事之盛。另外,汉画像石艺术的出现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帝王们的需要,倒是低层官员和殷实富有者热衷墓葬文化,成就了画像石。所以,汉画像石具有文化人类学的价值。它发生于民间,由集体创作,有着民间的朴素生存心态。通过羽化升仙的艺术模式,展现出儒家文化提倡孝道、崇尚人生幸福和道家升仙思想、喜兴厚葬的文化心态。中国生命文化特色在汉画像石中得到充分体现,画像石记录着汉代人的生命状态,向后人展示出汉代中国人旺盛的生命意志。

 

汉画像石作为社会文化的特殊用品,所以会迅速普及开来,其中原因很多。它除了为停放死者的棺椁作装饰之用外,更主要的是它还存在于祠堂、门阙上,成为一种精神文化的特殊载体。它的特殊功用就在于,画像石的直接受益者——死者从这里得道升仙;而间接的受益者则是家族亲属和邻里。直系亲属可以举孝廉、得美誉,亲友邻里也可以来建好的享堂参观,所以我们对汉画像石的理解,既要有静态陪葬意识,又要有展示假设。人们可以在观看画像石时,体验生与死的嬗变,并且加固了以家族为轴心的宗法社会关系,这种家族环境教育是隐性的。中古西方的集体精神活动在教堂,汉代人的集体精神活动在墓地和祠堂。有学人曾强调指出“中国文明两大征候:氏族体制和巫史传统”,都在汉画像石艺术上有着非常好的体现。

 

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视角,就会发现画像石不仅仅是一件件独立的“艺术品”,而是整个墓葬或祠堂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生动体现。

 

*****************************************************************

 

神话传说类:

 

九头兽图。出土于拉犁山汉墓,门楣上,横245cm,纵55cm。画面左方为一异兽,上有凤鸟,右方是九头兽。

 

泗水取鼎。贾汪区,祠堂山墙石,横131cm,纵90cm。画面分为两格,上格是水榭、游鱼、湖人骑射鹿。下格为历史故事“泗水取鼎”,刻画了龙咬断鼎盛时的紧张场面。

 

东王公、孔子问师图。邳州庞口村出土,祠堂右塑画像,横99cm,纵90cm。画面分为上下两层,上刻东王公一人坐塌上,身后有一羽人手持华盖,旁有玉兔、凤鸟、青龙。下层刻一孩童首推鸠车面向头戴进贤冠的尊者,当为孔子问相佗的故事。

 

 

西王母图。铜山县茅村北洞山散存,祠堂山墙石,浅浮雕,横100cm,纵115cm。画面分为四格:上格刻西王母、羽人、玉兔捣药;中间二格刻群兽戏舞;下格为车马出行。

 

 

龙凤呈祥图。铜山县利国汉墓出土,中室背面西立柱,浅浮雕,横100cm,纵34cm。画面上部为三条弯曲身体、神态各异的龙,下部为一长尾大冠的凤鸟。

 

羽人、九华灯图。九女墩汉画像石墓,后室门额该石右侧残损,仅露一动物头部。横116cm,纵29cm。依次排列着麒麟、灵芝、持节羽人、九华灯。

 

月宫图。睢宁县长圩散存征集,此石系弧面浅浮雕,横62cm,纵115cm。画面分为三格:上格刻有西王母手持仙草坐在榻上,右侧一仙女为嫦娥,左侧为玉兔捣药和蟾蜍;中格刻交颈凤鸟;下格刻有羽人、青龙、白虎。

 

 

伏羲捧日图。徐州十里铺汉墓后室立柱,横32cm,纵118cm。此画表现伏羲拜日。

 

 

炎帝升仙图。铜山县苗山汉墓前室南壁西石刻,剔地平面阴线刻,横105cm,纵54cm。画面上方刻一轮月亮,中有玉兔、蟾蜍,旁边炎帝引凤升仙。图下刻神牛衔灵芝草药。

 

建筑类:

 

建筑人物图。铜山利国汉墓出土,西侧室西壁,浅浮雕,横95cm,纵97cm。画面中为一组楼阁。

 

双阙迎宾图。锅山汉画像石墓前室北壁石,该石为弧面浅浮雕,横86cm,纵121cm。画面分为三格:上格刻有大小六只凤鸟,中格刻有对称子母双阙,下格刻仪仗队列。边框饰以幔纹。

 

建筑人物图。睢宁县博物馆藏,横78cm,纵120cm。画面分为两格:上格刻有青龙翻腾嬉戏,下层刻有双阙楼阁。边框饰以幔纹。

 

建筑人物图。铜山县出土,横148cm,纵102cm。画的中心刻一建筑,结构奇特,两边有梯,侍从拾级而上,楼上两人博弈,建筑外有鼓舞和杂技。

 

建筑人物图。睢宁县双沟散存,右部残缺,浅浮雕,横130cm,纵63cm。画面为半圆形,中间刻门楼,门楼两侧排列廊坊数间。

 

建筑人物图。铜山县黄山村出土,横220cm,纵108cm。画面刻一建筑,室内二人对饮,室外侍从分立;屋脊上端立一鸟,两边有动物攀援,另有鸟在空中飞翔。

 

乐舞杂技类:

 

舞乐图。土于沛县古泗水。横60cm,纵160cm。图中,一窕窈女子扭腰舒袖,表演着汉代流行的长袖舞。还有抚琴伴奏的“乐队”该图整体布局主次分明,有声有色。

 

建鼓杂技图。铜山县利国汉墓出土,浅浮雕,横82cm,纵100cm。中间刻一建鼓,建鼓长幢旁立有斜索,上面有四人做倒挂、折腰、空翻等表演。

  

生活:

纺织图。原图1953年出土于铜山县单集乡洪楼村,横216cm,纵99cm。画面分两格:上格为人物故事;下格是一座富豪庄园,右边有娱乐表演,一间大厅坐满了观赏者,其中“纺织图”位于下层左边的织布操作间。画面清晰地展现了汉代纺织工艺中的三个环节:1、用络车调丝,2、用纬车摇纬,3、用织机织绢帛。“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足见“忙于生计”的压力。这里看到的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技术。织女坐在木质机床上踏动脚板,通过杠杆原理将底部经线拉上和落下,然后投梭加纬线而织成布料。

 

纺织图。邳州占城白山汉墓,横92cm,纵117cm。画面分为三格:上格刻纺织图;中格乐舞图;下层车马出行图,边饰以菱形纹和幔纹。

 

纺织图。贾汪区青山泉散存,横92cm,纵103cm。画面分为两格:上格为纺织图,四位妇女调丝、纺线,将纺好的丝团悬挂在房檐下;下格建筑内二人坐在榻上闲谈,屋外有车马。

 

牛耕图。睢宁县双沟散存,横106cm,纵80cm。画面分为三格:上格刻仙人骑鹿、鹿驾云车;中格刻人物会见;下格刻牛耕图。

 

力士图。铜山县洪楼祠堂,三焦隔梁,石刻三面有画,浅浮雕,横232cm,纵63cm。图为其中一面,七力士,雕刻精美传神。

 

家居安乐图。贾汪区青山泉散存,横212cm,纵100cm。图中屋内刻一对夫妇坐在榻上抱着孩子逗引。屋上有龙、鸟以为吉祥。这幅图画似为表现久别重逢其乐融融的喜悦及家居安乐的情景。边饰以幔纹、菱形纹、齿纹。

 

宴饮:

 

双阙、乐舞、庖厨图。栖山汉墓中棺左侧内壁,横265cm,纵80cm。画面左侧刻一楼阁,向右刻一对门阙;远处有轺车驰来,车后有步卒跟随。车的上方有两组人物,一组是乐舞表演,一组是庖厨。

 

迎宾宴饮图。铜山县洪楼祠堂,祠堂后壁,浅浮雕,横214cm,纵103cm。画面分为两格:上格为两厅堂内帷幕高悬,几案上酒具罗陈;下格为迎宾场面。画面反映了汉代封建贵族阶层礼尚往来、待人接物的实景,也可窥见当时建筑水平和建筑风格之一斑。饰以菱形纹。

 

百戏图。铜山县洪楼祠堂,屋顶坡面,浅浮雕,横282cm,纵149cm。画面中有人物扮演的神仙灵异,右面刻有三鱼驾云车、三龙驾鼓车。

 

车马出行、狩猎类:

 

车马出行图。铜山县散存,祠堂画像石,石鼓形,横70cm,纵120cm。中间刻有车、导卒、骑吏,画面上方刻一人物。

 

车马过桥图。九女墩汉画像石墓后室门额,横176cm98cm。画面中刻一两坡式梁桥,桥上有护栏,桥中间有灯柱,桥头有神兽护桥。

 

车马、十字穿环图。贾汪区大泉乡散存,浅浮雕,横60cm,纵95cm。画面分为两格:上格刻有十字穿环,边饰以齿纹。下格刻有一轺车,四周饰以幔纹。

 

狩猎图。贾汪区征集,横144cm,纵79cm。画面分为四格:上面第一格刻有幔纹,第二格刻云气纹,第三格刻一人手持长戟刺向三只奔鹿,三鹿形态各异,下面一格刻有四只鲫鱼游弋。

 

狩猎图。铜山县黄山村出土,横190cm,纵110cm。画面分为三格:上格刻有鸟兽,中格刻狩猎图,下格刻车骑图。

 



总共1页  1  
 上一篇: 信芳楼简介
 下一篇: 无
  相关文章
·信芳楼简介
·《佛说八大人觉经》梳解
·《心经》梳解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之“药师佛十二大愿”
· 《信芳楼诗賸》
·朱耷作品考释与释文
·继往开来话科技
·关于文化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古今诗词名句荟萃
·美术常识
·用数字冠名的文艺大家
·林散之书法集自序
·《流行书风档案》(暂定名)
·资料卡片1
·分析评议阶段的个人总结
  图片推荐
《艺术沉思路》清
葛优先生到访崔自
崔自默作品点亮“
崔自默再次握手好
华人画家崔自默作
崔自默砺志新书《
 
  热点专题
·庄子显灵记
·“荣宝拍卖”近年范曾书画赏析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术(3)--西方的沐浴
·《为道日损》第三章 ——疏而不失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1)
·《为道日损》第四章 ——道非常道 ..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的鉴定
·与范曾先生“合作”书画
·范曾先生《奇文共欣赏——陈省身与杨振宁》..
·禅与八大
·科学和艺术,两片水域
·<章草>(上)
·《为道日损》第五章——一以贯之
·随感笔录(3)
·崔自默博士受聘为国防大学美术书法研究院首..
·崔自默出席好莱坞大片《钢铁侠3》超前点映..
·我笔记本里的范曾先生笔迹选
栏目导航
诗歌
推荐文章
·崔自默先生荣获国际奥艺“科学与艺术大奖”
·慈善北京封面人物崔自默
·崔自默新彩作品亮相北京国际时装周
·崔自默“仁爱”梵蒂冈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翰海2021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先生与李嘉存合作大鸡图
·北京翰海2020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书画作品北京瀚海2019秋拍以寸换..
·范曾作品鉴定
·范曾作品鉴定
·范曾作品鉴定
·崔自默画话《二十四节气》
·崔自默先生作品在北京瀚海2019春拍再创..
视觉焦点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
 

崔自默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860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5000931
助理韩健: 13521766440        邮箱:zmwh@sohu.com

技术支持:北京网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