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录文见米芾《宝晋英光集补遗》,与米文对勘,亦多有不符者。
释文 福州纸,浆’石垂’…亦能久,余往见杭州俞氏张长史书。越陶竹万杵,在油拳上,紧薄可爱,余年五十始作此纸,谓之金版也。六合纸,自晋已用,乃蔡侯渔网遗制也,网麻也,人因而用木皮。河北桑皮纸,白而慢,爱湖浆’石垂’…成,佳如古纸。余得用淮阳守糊背二纸,’石垂’…亦颇佳,仍发墨。油拳不浆,湿则’石垂’…能如浆,然不耐久。唐人浆’石垂’…六合慢麻纸,书经明透,岁久水濡不入。饶州竹,入墨在连上。又有黄皮纸,天性如染,薄紧可爱,亦宜背古书耳。川麻不浆,湿以胶作黄纸,唐诏’来力’…皆是,所以有白麻之别,廿年前未使灰,透明有骨。古纸’扌寿’…细,不在唐澄心之下。康王教纸,近遂用灰而不及康。唐硬黄摹书,皆令冷金而明拓也。纸细无如川纸,故诏’来力’…用之,因而禁臣下上表,不得僭也。
米南宫十纸说。
八大山人书。
10 行书《送李愿归盘谷序》轴
‘无纪年,行草书,五行,纸本,215.3×7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按署款方式,此作似应作于七十四岁左右。张大千曾藏一件《送李愿归盘谷序册》,款署“疆星纪十月二十五日”,即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八大时年七十二岁。钤“可得神仙”与“八大山人”二印。
他的结字习惯,是左边密实,而右边舒朗,如此作中的“南”、“李”、“酒”、“廓”、“徜徉”等字,最为明显。另外,八大用笔虽然单纯,然而他却非常善于用结字和章法方面的因素来调节整幅作品,此幅可说是八大山人的代表性作品。
释文 山南李愿既归盘谷,文公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上,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湘,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螭遁藏,鬼神守护兮,何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八大山人。
11 小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自署书于乙酉夏五月既望,楷书,纸本,29.8×42.5厘米,十七行,行二十字不等。镇江市博物馆藏。‘€
款署“乙酉夏五月既望,八大山人并书”,钤白文“八大山人”、朱文“各园”二印,是年山人八十岁。晚年的八大,秃颖枯墨、高古简远的风格也被他发挥到了极致。八大于禅深造有得,在参禅的过程中,无疑也领悟了艺术的真谛,由去智、去欲而呈现出来的虚静、明彻之心,自然也会渗透在他的书法之中。苏东坡所憧憬的“发_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也许就是这样的境界吧。另外由于他所书写的是佛经题材,八大此书,也不像其他作品那样洋洋洒洒,援笔立就,而是集中了全副的身心于笔毫之上,似乎又回到了早年书法的那种单纯与天真,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与本质之美。
释文 略。
12 《致鹿村十三札册》
‘八大山人书,无纪年,行草,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以上十三札,为八大晚年致方士(王官)者。
方士(王官),字西城,号鹿村,安徽歙县人。生于顺治七年(1650),卒年不详。工诗,有《鹿村先生诗集》传世。集中有关八大诗七律二首,其一为《羽白将返维扬同访八大山人集九韶楼话别之作》,以及《上巳新晴邀同八大山人吴子介臣游北兰寺坐秋屏阁口占拗体》。八大《兰亭诗画册》中亦有一首诗提到方鹿村:“云光此图画,何处笔与纸。来日方山人,著书鹿村里。”可见二人之间的关系非同寻常。另外尚有山人致方鹿村札数通,分藏于国内外。
十三札虽同属八大山人的晚期作品,但是时期却有着差异,书体亦有多样变化。其中有十札款署“ ”形的款,当作于康熙己巳至甲戌(一六八九-一六九四)即山人六十四岁至六十九之间所书。其馀三札署作“ ”形的款,证明是山人近八十岁时所作。
总共5页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