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阅览崔自默文化网 [登录][注册] 忘记密码? 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关于崔自默|文化新闻|视频|影像|艺评|篆刻|艺术市场|现代水墨|
书法|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粘贴|艺术产品|国际交流|
散文|随笔|诗歌|专著|画廊|博客|留言|证书査询|出版著作|English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崔自默文化网 --- 国内个人最大的文化类门户型网站 
您的位置: 自默文化网 > 文艺三论之唯形说 > 正文 站内搜索:
关于工笔画的几点思考
http://www.cuizimo.com  2010年10月15日 16:45  文章来源:自默文化网  点击:5571次

 

关于工笔画的几点思考


崔自默

关键词:工笔 写意 难度 劳动量
一、工笔与写意的概念
1.工笔的概念
工笔的概念,应该首先倡明。
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有“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之说,显然,前者指“写意”,后者指“工笔”。
工笔亦称“细笔”,与”写意”对称,属于中国画技法概念。所谓“工”,即工整细密一体的画法,笔墨和设色力求缜密细微,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清代沈铨的花鸟走兽画等。

2.写意的概念
“写意”俗称“粗笔”、“减笔”,与“工笔”对称。笔墨简略一类的疎体画法,要求笔墨简练、概括,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讲究“遗貌取神”。如南宋梁楷、法常,明代陈淳、徐渭,清初朱耷等,均擅此法。
写意之“写”,意即泻也,有发泄情绪的成分。工笔能借以发泄情绪么?强烈的情绪,必须有效地控制在冷静的情绪之下。两种风格的作品上,画面细微处的处理,都要照顾到整体和全局。写意画题字用行草书,工笔画则用行楷,气息吻合而协调。
尽精微,致广大。工笔而有写意的气质与精神;写意而有工笔的传统与态度。工笔与写意,也同样可以实现“静穆”的境界。“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艺术的高标准。

二、“工”与“意”
1.何以称“工”
绘画艺术之“工”,其基础要求就是“像”。工,有精、巧、善、妙、细之意,画得很像了,就可以气韵生动。
中国绘画艺术之“形”,是对天地自然之“象”的摹仿、临摹;但自然之美又不是可以原封不动地被再现的,即便再准确的摹仿也只是自然的一个“影子”,离“永恒理念”或“道”还远得很 。真正意义的临摹,只能是师自然、师本真、师大美。“绝对正确的模仿并非艺术的目的。” 天才的摹品,即高级的艺术品,有胜过自然之处,它不是自然的翻版,不是爬行的写实主义。
“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舍笔墨其何以形之哉?” 书画是造“形”艺术,没有“造”的意识,艺术性无所从来;“形”,直接出自笔墨,不讲究笔墨,就是不讲究形,就是不讲究艺术。自然之美,在在处处,隐秀其间,天然去雕饰,不劳人工妆点。《成生画山水歌》云:“成子貌古心亦古,造化为工笔端取。玄冬起雷夏造冰,翻手为云覆手雨。”(邓椿《画继》卷四)这个“工”,是造化的本真状态。
王维《山水决》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彩。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这些话,都在指出自然之工的客观性,以及艺术家的主观能动力,那也是艺术的目的。
实用性与艺术性,向来是任何艺术形式存在与向前发展的“两足”。一如主观与客观的不可确分,理想与现实也总是紧密相连的。人艺与天工不可分离,是指导艺术理论与创作的根本所在。“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艺术的存在,便是主张这种人与自然的结合,师法现实而益于理想,在“无我”中求得“有我”;一旦这种结合至于极致,两者便不可分离,所谓“人艺即天工也” ,所谓复归于朴、自然。
工与工夫,是两个概念。创作和制作,要区分对待。“穷而后工”,靠劳动量感染人,不是工笔的高明目标。工笔之作出现“谨毛而失貌”,问题何在?庄子讲“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形莫若缘,情莫若率”,列子讲“斋心服形” ,都指出“心”与“形”的“和”的重要。形准,神应该说一定是准的。谨毛而失貌是因为这一“谨毛”不是地方、不准确,甚至画蛇添足;假如笔笔准确,“谨毛”只能有益于神的产生。然而,通过追求形的细腻这一方式来传神,是没有尽头的,算是一个笨办法;于是,另一种方式即:形简神丰,成为聪明的选择,也应该是中国画中“忘形”思想的正确实践方针。“形简”与“神丰”是两个方面,缺一不行;在这严要求、高标准下,每一笔的精确是必然的了。
忘形而求神,就是追求艺术之“工”。艺术之“工”是来源于真实,却要超越真实的;它既在形式、物质,又在内容、精神。高明的写意,能抓住典型形象,是象征和符号物,是提炼的结果。“优孟衣冠”、“颊上三毫”,都是此理。所谓“如灯取影”,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驴马毛,若用工笔,先钩后染,反而不如写意为妙,直接而自然。
工与不工,是相对的。工极而后写。工的极限,不是工而是写,好比无数细线的集合,是块面而不再是线。“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晋宋人书,但以风流胜,不为无法,而妙处不在法。至唐人,始专以法为蹊径,而尽态极妍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论书法的句子,可以启发。

2.写什么“意”
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卷二“人物总论”里说,“画人物有工笔、意笔、逸笔之分”,是在“工笔”、“意笔”之外,单将“逸笔”举出,以强调“意”的作用。
中国艺术的精神是写“意”的,书法、绘画、京剧等等无一例外。写意要求符号化,很多艺术只能写意,不能写实,比如京剧的表演套路和脸谱 。纸上的假的东西,可以当作真的欣赏,符号便是中介物。
“意”者,心言也,志也,乃心之所之。“言,心声也。 于是,义、理——心、意——言,又连成一条线,“言”的任务更加繁重。“道”无疑是高明的,但它起码有两个缺憾:一,“道不可言”,它到底是什么意思说不清楚;二,“道本无言,因言显道”,它自己不会说话,只能靠言来替它传达。虽然说“言不尽意” ,但“言”既然作为“载道之器” ,也只好勉为其难。道难言、不可言,于是退求其次来写“意”,但“意”仍不好写,于是又有了“忘言得意”、“中欲言而忘其所言”、“辩不若默”、“至言去言” 等结论以及“得意而忘言” 的方法论。“言”,通过不断的衍生,被广义化、扩大化,渗透到绘画、雕塑、舞蹈、建筑、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之内,与诗歌、话剧、文学等文字艺术一起,综合地作用于艺术的创作者和欣赏者。
绘画的写实与写意、再现与表现、具象与抽象等对类概念的区别,其根本不在表述上,而在于精神内涵上。明乎此,便可理解“现实的描绘(再现)同现实本身完全相似”以及“这个‘写意’,就相当于表现” 等观点的合理性与片面性。
因“写意”,所以中国画笔墨形式退化为一种符号,惟意是求,脱略形迹。米芾论书曰“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 ;也正因有舞文弄墨的放松心理,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恰恰出乎意外、偶臻佳境,笔墨生机勃勃。画中不光笔墨处如是,设色也一样,“有意无意之间”、“不在取色,而在取气” ,辨证关系中见微妙之理。过于有意或过于无意都不行,都会入俗而伤神。游憩之间,意思最大,创作如是,欣赏亦如是。大画家笔挟风雨、即兴神驰的状态,往往是受到催化和激发。吴道子画东都天宫寺壁,受斐旻舞剑所激发,兴来图壁,为平生最得意之笔 。画面中线条刚劲清绝,表现出一片冷静,但创作时作者的内心,却是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

三、工笔与写意的区分
1.工笔与写意的笔墨区分
清代恽寿平《南田画跋》说:“宋人谓能到古人不用心处,又曰‘写意画’。两语最微,而又最能误人,不知如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处;不知如何用意,乃为‘写意’。”这个问题的提出,很有启发性。
工笔与写意的笔墨区分,虽然有疏密与多寡的区别,但同样的根源在用心与用意的差别,法、理这些元素的辨认,运用之妙,全在一心。清人方薰《山静居画论》说:“或问仆画法,仆曰:画有法,画无定法;无难易,无多寡。嘉陵山水,李思训期月而成,吴道子一夕而就,同臻其妙,不以难易别也。李范笔墨稠密,王米笔墨疏落,各极其趣,不以多寡论也。画法之妙,人各意会而造其境,故无定法也”;“有画法而无画理非也,有画理而无画趣亦非也。画无定法,物有常理。物理有常,而其动静变化,机趣无方。出之于笔,乃臻神妙。”
笔墨疏密,各极其致,好坏的标准,不在笔墨的多寡。现代黄宾虹说:“笔墨之妙,尤在疎密,密不容针,疎可行舟。然要密不相犯,疎而不离”;“减笔当求法密,细笔宜求气足”。
清人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卷二“论工笔”,说:“工笔如楷画,但求端正不难,难于笔活。故松发丝毫不紊,衣裳锦绣俨然,固为精巧,尤其笔笔有力,笔笔流行,庶脱匠派。欲脱匠派,先辨家法笔法,为下手工夫。故衣纹用笔有流云,有折钗,有旋韭,有淡描,有钉头鼠尾,各体不同,必须考究,然后胸有成法。”如此,才可能摆脱匠气。
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意笔”和“论逸笔”,说:“意笔如草书,其流走雄壮,不难于有力,而难于静定。定则不漂,静则不躁,躁则浮,漂则滑,滑浮之病,笔不入纸,似有力而实无力也。用浮滑之笔写意作大人物,固无气势,即小幅亦少沉著”;“所谓逸者,工、意两可也。盖写意应简略,而此笔颇繁;写工应幼致,而此笔颇粗。盖意不太意,工不太工,合成一法,妙在半工半意之间,故名为逸。”对于工笔和写意的混合,他也有论述:“或问前论一幅不能用两笔,此论半工半意,岂非用笔夹杂,前后矛盾?曰否,前论工笔写人物、写松眉、写手足者,用细笔也。意笔写树石、写衣纹者,用大笔也。先用细笔,而后用大笔,是大小两笔混用,故为夹杂。而逸笔所谓半工半意者,始末同执一笔,但取法在工意之间,由胸中、腕中浑法而成,非写一半用细笔,一半用大笔云。”可见,两者并不矛盾,其气息可以相通,在对立中求得统一。
工笔与写意,其区分不仅仅在笔墨形式上,还在创作的精神状态上。劳动量的大小自是分明,而技巧难度与心理状态是否有区别,则需辨证分析。

2.工笔与写意的难度区分
多一笔不成、少一笔也不成,难度是否大于细笔?南宋梁楷既能细笔,尤善减笔。元代倪瓒的山水竹石追求“逸笔草草”,也属于减笔、写意,但实际上也难以达到。
清人盛大士《溪山卧游录》提出“四难”和“三到”:“画有四难:笔少画多,一难也;境显意深,二难也;险不入怪,平不类弱,三难也;经营惨淡,结构自然,四难也”;“画有三到:理也;气也;趣也。非是三者,不能入精妙神逸之品,故必于平中求奇,纯绵裹铁,虚实相生。”可以这么考虑,“四难”的标准主要针对写意画而立论;而“三到”的标准则是针对高明的工笔画而主张。
应该说,无论工笔与写意,做到“四难”和“三到”,都不易。走不同的道路,目的是一致的,工笔与写意都有“三品”的分别:神品、妙品、能品。
工笔笔墨不到位,也会存在所谓“三病”。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论用笔得失》,“画有三病,皆系用笔,所谓三者:一曰版(板),二曰刻,三曰结。版者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状物平褊,不能圆浑也;刻者运笔中疑,心手相戾,钩画之际,妄生圭角也:结者欲行不行,当散不散,似物凝碍,不能流畅也。”
清人松年《颐园论画》对于“能品”、“神品”和“逸品”阐释出自己的理解,认为:“画工笔墨,专工精细,处处到家,此谓之能品。如画仙佛现诸法相,鬼神施诸灵异,山水造出奇境天开,皆人不可思议之景,画史心运巧思,纤细精到,栩栩欲活,此谓之神品。以上两等,良工皆能擅长,惟文人墨士所画一种,似到家似不到家,似能画似不能画之间,一片书卷名贵,或有仙风道骨,此谓之逸品。”对于“逸品”,他辨证地指出的真与假的区分:“若此等必须由博返约,由巧返拙,展卷一观,令人耐看,毫无些许烟火暴烈之气,久对此画,不觉寂静无人,顿生敬肃,如此佳妙,方可谓之真逸品,有半世苦功而不能臻斯境界者。然初学入门者,断不可误学此等画法,不但学不到好处,更引入迷途,而不可救矣。世人不知个中区别,往往视逸品为高超,更易摹仿,譬如唱乱弹者,硬教唱昆曲,不入格调,两门皆不成就耳。”“两门皆不成就”,非工非写,高不成低不就,半生不熟。
非工非写、半工半写,也可以至于高境,看来,又不仅仅在技法,而在境界、在气韵、在意思也。《庄子》用庖丁解牛的寓言来阐述游刃有余道理,“技进乎道”之后,“技”与“道”便不可再分。
“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 性功俱佳,是艺术创作需要的。“技”与“道”之外,技术与艺术、工艺性与艺术性、劳动量与价值,这些对类概念也需要辨析,以使相关的问题更为清晰一些。
四、其他问题
1.工笔与写生
写生是基础,是把握工笔精神与写意技巧的桥梁。南朝谢赫《古画品录》云:“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正如佛教,最初被称作“像教”,佛像画作为一种实用的视觉传达语言而存在与发展,其主要目的之一,是写真。
写真、写生,则是绘画的主体内容和主要方法之一。写生的方法,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可以分为风景写生、静物写生、人像写生等多种,是根据描绘对象与题材进行的分类。一般而言,写生不作为成品绘画,只作品搜集素材和熟悉技法的途径。写生作为创作的方法并提到艺术欣赏和认知的高度,值得思考。
事实上,没有纯粹意义的写实、写生,完全“画其所见”是不可能的,真山真水怎么画?对写实,有两种态度:一,纯粹的写实没有意义 ;二,写实正是新意的来源 。这两种说法看似有所分歧,其实正是在不同侧面指出“写实”的价值:一,要挑选那些有意义的东西来“写实”;二,真实的生活是最新鲜的,与其拙劣地生造,不如径直写实。这同时也提醒我们考虑一个问题:艺术中所认可的“意义”是什么?写生写实之作,却可以把读者的视线紧紧抓住,作为审美对象来揣摩和观赏,不但精彩,还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生活的机会。有讽刺意味的是,很多我们原以为精彩的东西,一旦用艺术方法来展示,却忽然寡然无味起来。
写生的价值,不仅仅是一种摹仿自然的方法,还在于提供了一种单独可以欣赏的艺术创作形式;其意义则在于证明了自然的难以摹仿、只能是画家创作灵感的活水源头 。

2.写生、写实与写意、抽象
写生,可以写实也可以写意。谈到写实与写意,似乎就涉及了中西绘画传统的差异性,继而涉及到写实与写意的高下之别。
我们继续引用前人的现成的论述。清人松年《颐园论画》:“昨与友人谈画理,人多菲薄西洋画为匠艺之作。愚谓洋法不但不必学,亦不能学,只可不学为愈。然而古人工细之作,虽不似洋法,亦系纤细无遗,皴染面面俱到,何尝草草而成。戴嵩画百牛,各有形态神气,非板板百牛堆在纸上。牛傍有牧童,近童之牛眼中,尚有童子面孔。可谓工细到极处矣。西洋尚不到此境界,谁谓中国画不求工细耶!不过今人无此精神气力,动辄生懒,乃云写意胜于工笔。”同时,他指出:“凡名家写意,莫不从工笔删繁就简,由博返约而来,虽寥寥数笔,已得物之全神。前言真本领,即此等画也。既欲学画,须知画之根本缘由。仅以野战为高,是谓无本之学。”
写实与写意,没有严格的界限;而写意,其实也就是抽象。西方的一些被认为“抽象”的现代绘画大师,却自己不承认自己是“抽象”。“并没有抽象的艺术”,“也没有什么‘具象’或‘非具象’的艺术”,这是毕加索的话 。美国现实主义流派大师怀斯,具有高超的写实能力,但他却并不认为自己是“写实主义者”,而是“抽象主义者”,他有着“抽象的激动” 。这,的确有意味:被公认为“抽象”的画家却说自己“不抽象”;被公认为“写实”的画家却说自己“抽象”。
绘画的创作过程,可以据德、依仁、游艺。工笔,可以“吾道一以贯之”,实践慎独、诚敬的态度;写意,的确可以有不期而遇的艺术效果,那可谓超然灵性的最高境界。

3.工笔画的创新与其他问题
学术地位、艺术地位、社会地位,是支撑起艺术巨鼎的“三足”。宽广的视野、深邃的思维、崇高的境界,是组构艺术大师的“三维度”。小与大是有差别的。创作题材的狭窄,是小农经济,小本买卖。依据这样一些指标,大致可以衡量艺术家的相对量级,做到有据可查、有的放矢。
收藏,不仅仅是艺术品的收藏,也是艺术家的收藏。“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 人不珍贵,作品也不会值钱。知者之言,难与常人道。因人重艺,古来由然,这是读者的权利,也是知音之所以难得的原因。
工笔画如何面向当代,值得思考。继承与创新的具体关系和环节,值得思考。新时代,应该有新面貌,否则就是可有可无。
新工笔画的探索,可以有以下几个思路:新题材;新技法;新境界。



总共1页  1  
 上一篇: 关于“心裁”答客问(10)
 下一篇: 崔自默著《章草学》目录
  相关文章
·关于“心裁”答客问(10)
·关于“心裁”答客问(9)
·关于“心裁”答客问(8)
·关于“心裁”答客问(6)
·关于“心裁”答客问(4)
·关于“心裁”答客问(3)
·关于“心裁”答客问(2)
·关于“心裁”答客问(1)
·关于工笔画的几点思考
·崔自默著《章草学》目录
·再读董其昌
·“就书法谈书法很无聊”——答文化报记者问
·书画真假之“辩”
·禅画刍议
·傅抱石与李可染的对比研究
  图片推荐
《艺术沉思路》清
葛优先生到访崔自
崔自默作品点亮“
崔自默再次握手好
华人画家崔自默作
崔自默砺志新书《
 
  热点专题
·庄子显灵记
·“荣宝拍卖”近年范曾书画赏析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术(3)--西方的沐浴
·《为道日损》第三章 ——疏而不失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1)
·《为道日损》第四章 ——道非常道 ..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的鉴定
·与范曾先生“合作”书画
·范曾先生《奇文共欣赏——陈省身与杨振宁》..
·禅与八大
·科学和艺术,两片水域
·<章草>(上)
·《为道日损》第五章——一以贯之
·随感笔录(3)
·崔自默博士受聘为国防大学美术书法研究院首..
·崔自默出席好莱坞大片《钢铁侠3》超前点映..
·我笔记本里的范曾先生笔迹选
栏目导航
专著
《为道日损》人民..
《莲界》江西美术..
《得过且过》四川..
《艺文十说》紫禁..
《心鉴》河北教育..
《中国艺术大师-..
《我非我集》陕西..
《章草艺术》人民..
从前
创与造毁灭
书法史
洗澡的艺术
文艺三论之唯形说
范曾研究
同音字短文50篇
文艺三论之批评学
文艺三论之读者论
书信
寓言
对话
崔自默美学笔记
杂文
推荐文章
·崔自默先生荣获国际奥艺“科学与艺术大奖”
·慈善北京封面人物崔自默
·崔自默新彩作品亮相北京国际时装周
·崔自默“仁爱”梵蒂冈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翰海2021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先生与李嘉存合作大鸡图
·北京翰海2020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书画作品北京瀚海2019秋拍以寸换..
·范曾作品鉴定
·范曾作品鉴定
·范曾作品鉴定
·崔自默画话《二十四节气》
·崔自默先生作品在北京瀚海2019春拍再创..
视觉焦点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
 

崔自默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860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5000931
助理韩健: 13521766440        邮箱:zmwh@sohu.com

技术支持:北京网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