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颜!
抱石醉后!就和有人在深夜绘画创作、有人在深夜写文章有灵感一样。难道你的意思是范先生是在流水作业中才有了创作的灵感了吗?
我觉得崔先生自谈了很多为老师辩解的文章,也没见范先生出来为自己辩解,难道是范先生授权你出来的吗?我想范先生不会的。现在我只看到一个现象,就是舆论苗头似乎都集中在你和媒体的对话上。而你回答问题的逻辑性却让人不敢恭维。很多名词、很多概念性的东西,您未能很好的理解,有点强赋诗词的感觉。
盲人摸象实则和“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知庐山真面目”是相类似的概念。都容易以偏概全,以一己之见概括全部事件。
您说:“流水作业”是一个机械化工业生产的概念,制造的产品是绝对一样的普通商品。对于艺术家的创作,当然也可以说是制造,即便他刻意去复制,力图完全一样的两幅作品,也不可能做到。所以,讨论艺术家的类似作品,可以另外使用模仿、复制、克隆之类的词汇;假如一定愿意使用“流水作业”这个词汇,也已经变了味,有了独特的内涵。艺术品,是艺术家的独特商品,不是普通商品。
古哲人说的好: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叶子。即便是机械的商品,他们的内部含有的化学元素也不一定全部相同,人们对每件产品倾注的情感和花费的时间也不一定相同。其实这么看来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范曾先生其实也没有错,本来绘画作品也是分为精品和应酬作品两种。流水作业的作品太过匠气和程序化,本属于应酬品范围。相信范先生的精典之作,不会去流水作业的。
另外你对梵高的评价也太过“假设”,如果梵高的作品当时卖的好的话,那未必有现在的成就。就像你们在说的愤怒出诗人。很多人都是在最艰苦的时候创作出好的作品。比如我们会发现很多歌手在刚出道时的歌曲脍炙人口,有很高的传唱率,但是成名之后的作品反而愈加平庸。那是因为人在贫困时,时时刻刻在接触最真实的生活,成名后反而鲜有体验生活的机会。人的惰性也使人丧失了以前的韧性。梵高之所以能创造出那么多令后人惊叹的作品,在后世有那么大的知名度。这与市场的操作的关系,实则事情的本身并非你所说那么的浅陋!
您对绘画史的认识也让我不敢苟同!对梵高这样的认知才是真正的盲人摸象。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炒作就能使一个艺术家流芳百世的!
“以史明鉴”,我们应该通过绘画史,通过对已逝艺术家的人生的认识了解达到修身和借鉴的目的。非而为了辩解而误解前人。
清代石涛有云:此道有彼时不合众意,而后世鉴赏不已者,有彼时轰雷震耳,而后世绝不闻不问者,皆不得逢解人耳。
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望崔先生思考!
昨天晚上央视6套播放的电影《大国手——首席棋待诏》,我推荐先生去看看!也推荐更多艺术界的同仁去看看!或许那里边有更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