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闻
中国艺术研究博士生导师,美学大师,四川合江人。1937年肄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系。早年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曾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华北联合大学美术系教师,中央美术学院副教务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月刊主编。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全国政协委员。1928年开始发表作品。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评论集和美学专著(王朝闻集)(22卷)等。多次获国家奖。
求怪是心虚,媚俗是低能
——关于时下的一些文艺现象崔自默与王朝闻的一段对话
九十六岁的王朝闻,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他的美学体系,广博而精微。他从来不喜欢建构空中楼阁,而是关注着身边发生的一切,他以生活为艺术,以艺术为生活,贴近大众,影响深远。
我有幸能时常与他面谈,话题繁多,也不拘小节,而更多地是围绕一些文艺现象和理论。下面是近来一次谈话的内容梳理,大意如此。从他实在而剀切的言语中,我不难体会到他之于美育普及的一片苦心和希望。
崔:记得你在给我的一封信中,曾经提到某些电视广告的以媚为美的问题,演员那种极力取悦于人的表情和姿态,实在不好,因为她不尊重自己,也就谈不上尊重观众。最近,我发现有的广告不是用“媚”了,而是用“丑”了。演员从马桶上站起来,一拉水箱,一副心满意足的神态。我还发现一些电视剧的镜头,专门挑厕所拍,让观众看演员站着撒尿的侧影,不雅。其实,这些镜头,完全可以变换一个地点或者角度,并不妨碍它的情节。
王:你说的这种现象,虽然是些表演上的细节,却可以反映出一个表现手法的问题和一个文艺思想的问题。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存在着丰富多彩的戏剧性,有心人加以发现、提炼,就是很好的本子,不是可以瞎编硬造出来的。现在,包括一些小品、相声、喜剧,不能说它没有矛盾,但却是捏造出来的,痕迹太明显,戏剧性也太拙劣。你不笑,它不厌其烦地胳肢你,我听着场外还不时传来好像现场观众的笑声,引逗你笑。
崔:这也是“托儿”。对了,有个词叫“烘托”,可以拿来替这种喜剧手法做解释、当理由。不怕你不笑!你笑了吗?笑了不就得了,谁让你经不住人家胳肢了呢? 我问过一些演艺圈的朋友,说现在一些东西太肤浅了。你猜人家怎么回答:谁稀罕你的深刻?老百姓活得够累的了!吃了晚饭,坐下来一看,一乐,齐活儿!谁有功夫琢磨你的深刻,累干累?我听了,当时就无言以对,但还是有点疑惑,难道我们的观众就不需要深刻了?或者说,我们的文艺作品,不需要深刻了?
王:文艺作品,当然需要深刻。但是,还要注意到,观众的欣赏趣味是有差别的、有层次的,所以文艺作品需要多种方式,多种效果。不管是导演、编剧、制片还是演员们,都不应该把自己的喜好和趣味勉强地塞给观众。 影视产品或者其他形式的文艺作品,不简单的是给予群众的精神食粮,而且要力求使群众自己在审美活动中,既被动、又主动地积累和创造一种审美的意识。
崔:看来现在美育仍然是需要的,不应该把它淡忘了。都是快餐式的东西,只是图个乐呵,图个潇洒,终归缺少了精神内核。
王:我在很多年前就说过,美育不只是什么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现在看来,这仍不是危言耸听,因为美育常常被误用作“丑育”,就是以丑为美。怎样使我们的广大观众或者读者,具有相当的审美能力,能够判断出美还是丑,这不光是美育工作者在书斋里面讨论的课题,更应该是现在很多文艺工作的实践者们应该考虑的问题,应该有责任感、责任心才是。
崔:现在的文艺工作者,演员、歌星、主持人、画家,比起过去来是幸福多了,他们的职业特点惹得很多年轻人羡慕、追逐,但有些做法却对不起观众,让人失望。 王:我倒不相信有这样的作者,成心降低自己的品位,倒观众的胃口,但应付的态度肯定有,作品粗糙,也不能排除有些作者的能力欠缺、修养不够。
总共3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