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阅览崔自默文化网 [登录][注册] 忘记密码? 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关于崔自默|文化新闻|视频|影像|艺评|篆刻|艺术市场|现代水墨|
书法|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粘贴|艺术产品|国际交流|
散文|随笔|诗歌|专著|画廊|博客|留言|证书査询|出版著作|English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崔自默文化网 --- 国内个人最大的文化类门户型网站 
您的位置: 自默文化网 > 《为道日损》人民美术出版社 > 正文 站内搜索:
《为道日损》第五章——一以贯之
http://www.cuizimo.com  2010年9月30日 16:14  文章来源:自默文化网  点击:129035次

 

研究八大山人,其问题不光是一个八大山人的身世、艺术以及他的艺术地位与笔墨成就,而更重要的是有其实际意义。容易理解与难于理解,是八大山人成为显学的因由之一。“英雄见惯皆凡人”,社会生活现象也同样发生在文化艺术品的审美过程中。倘若能久看不厌,甚且历久弥新,总能引发更深层的体验和思考,这样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才有其现实价值。八大山人的艺术,越三百年而影响深远,其所以能引起今人之共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画面中所存在的“艺术的美感形式”[14]仅是一斑,而其背后的精神启示更不容忽视。

 

“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15]八大山人对后世之启示是深刻的,又不仅在于艺术层面。他“后期的许多诗和画都不再分明流露他那仇视清朝统治者的情绪态度,画中花鸟反而显出清新、俊逸与活泼的美”,“作为‘苦闷的象征’,透过他那些笔墨简练得不能再简练的形象,暗示和流露出他所向往的美好愿望”[16],这样的判断便有情理。画面简净,貌似冷逸,但暗含着平和、温情,八大独特的绘画语言,只属于他自己,那是他的全部精神的标志与生命的象征。对艺术本质的认知,影响到我们对艺术的态度,以及对艺术家行为和艺术品价值的判断。对于难言之事物,与其从概念上去研究它,不如从实践中去体会它。“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17]没有艺术家,当然没有艺术;艺术,只是一部分人的想法、说法和做法。艺术是人的产物,充满着人生况味。艺术的若干层次,其价值含量也无不与其中蕴涵着的人的因素而决定。“形式的层次”,到“意义的层次”,再到“象征的层次”,艺术的“价值结构”[18]在变异;此足以启发人生之思考,从中看出人性的真与伪、美与恶来。

 

八大的画,是他用志不分的智慧之果;那简净的笔墨,是他湛然心性的流露,倘若他内心一味地苦闷、气馁,那么画面中最终留下的会是呆滞,而不是灵活。八大的画是“缘事而发”,其深致在于寄托心性,而不是为了打发人生,是最终淘沥出大美,而不是混茫其间。欣赏八大山人《菊石》[19]一作,章法形式虚实相应,图象颇有表现性和象征性,那菊花便是幽谷伊人,冷冷落落,也不求人赏,包括“八大山人画”五字落款的位置,也是精心策划的:左侧那么大的地方闲置不用,却偏偏选中了中间的空白处,与石与花各自独立而呼应一气,营造出一个颇耐寻味的氛围。

 

为人生而艺术,还是为艺术而艺术,是一个认识上的大问题。人的因素,是艺术品中最重要的成分,以写实技法见长的西方人物绘画,以描绘人物故事或直接以人体本身为刻画对象,但画面表现人的心性因素却不一定都能抵达深层次,给读者的感动也每每是暂时的;而中国绘画中的山水画和花鸟画,虽几乎不见人,一片天机,所透露的却是人性、自然,它激发读者以自觉、自悟,给读者的人生教益是深远的。若《荷花双凫图轴》[20],仅仅是两只鸭子,在八大的笔下,却被赋予了复杂的形式,在形式的背后,被蕴藉了鲜活的情绪;无生命的一线一点已足可观,那有生命的东西就更值得三思。

 

化整为零,只要我们认知到艺术行为的所有环节,人生的现实存在、人生的艺术化、哲学的思辩、艺术的精神、技法的熟练、语言的表达形式、个性的形成、社会的认可、读者群等等,艺术的本质问题遂迎刃而解。但是,倘若把艺术只是当作个人的心理问题与体验问题,认为是作者自己主观的精神产物,那么艺术不大可能上升到一个涉及到广泛的文化领域的问题,也就失去了总结艺术普遍性的动因。

 

艺术而超越艺术本身,是艺术层次上升的过程,这样,它就拥有了超越形式的新的价值,从一种行业化活动上升到人生哲学的意味;当然,不能就此要求艺术承担哲学的任务并与之相提并论。

 

“事”,发生在作者创作之际,却继续于读者欣赏之时,其中困惑和乐趣是伴随着的。艺术品作为审美活动连接主体与客体的“中介”,有刺激、有反映[21],而每一个环节因为其复杂,所以寻求一种科学的方法成为无数理论家的努力。

 

 

 

 

 

2.关于艺术批评

 

 

2.1  科学和艺术之“事”

“准科学”是普遍的,“科学”是相对的。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与艺术哲学之所以高明,乃因其浑沌、圆融、中庸;一般人以为如此则缺乏科学认识的基础,但是,反躬审问,科学是什么?科学本身就科学么?

 

什么是科学?很令人失望,“科学”这一概念,至今没有一个明确而公认的定义[22]。科学的概念不明确,何以判断一种理论是科学的还是非科学的?若说“以实践为依据的,才是科学的”,那么“实践”又是什么?科学,因为包含个人获取和评判知识的某种独特方法,所以其主观性在所难免。“科学”,在咄咄追问面前,苍白无力起来;它自身不能自圆其说,它遗留下很多旧问题,又制造着很多新问题。科学,应该首先寻找出的一个普遍性与客观性的平台,否则,大家最终也不会有共同讨论与互相认可的基础。

 

科学,其本身有自觉的必要。在古代,中外的哲学与科学都是一个东西,不分彼此。西方文艺复兴后,实验完善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哲学家不再忽视科学的存在。物理学使用机械模型,但很多东西不是机械运动的,所以,人们更惊诧于非物质的心灵,它何以能认知无限运动着的物质呢?时间、质量、温度、长度等单位和概念,是我们认知的基础,由它们构成的科学世界,把我们圈限了进去,那么,这个“陷阱”是否与客观世界一致呢?到目前为止,结论也只能靠心灵来测验。

 

所谓的自然规律,只是主观概念中的一个模型,我们大脑中的意识又是什么呢?科学讲究秩序性和简单性,我们可以得到简单化了的线条绘成的图画,却“不能得到实在自身”[23]。总之,科学的能力很有限。

 

遗憾的是,但目前为止,科学还是我们可以依靠的最好的方法。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回到古典中去。“有了古人的智慧和新近的科学这两般武器,便可以满怀信心地去面对未来了”[24]。我们所欢迎的,是既可信又可爱的科学。

 

科学与艺术,是我们目前划分的关于人类知识的两个方面,它们不是绝对对立的,所以把它们硬性拆散或者拉扯在一起,都同样的可笑。科学和艺术,不能包括所有的事物和现象,在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属于科学又属于艺术的部分,比如心理学;在它们之外,也存在着既不属于科学也不属于艺术的部分,比如生活。“科学和艺术的融合”,谈何容易?!这个话题似乎时髦,但对科学或艺术中任何一方一知半解,都会做出荒唐的结论。彼此印证、启发、参考,把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交叉研究,所谓“社会物理学”的产生,其目的正在于此;其实,中国古代道家的“人法自然”与阴阳家的“五行”学说,已开先河。以物理学解释社会现象,在西方开始于十六世纪,但后来诸如“社会动力学”、“社会静力学”、“社会机械学”等五花八门的学说,都走向犄角尖,因为,人类的社会文化现象毕竟有其特殊规律。

 

科学也有幻想,而艺术也有真实。没有科学的理性,没有“能量守恒定律”这一规则的约束,人们的思想也许永久地沉浸在建造“永动机”的幻想中。人们大可不必按照科学家的眼光和逻辑看这个世界,但是倘若全是艺术家,都自由、个性,没有逻辑和原则、标准,一切又会失序、乱套。我们需要多一些科学家还是多一些艺术家?显然,让这个世界和平些、安谧些、浪漫些、幸福些,是选择答案的理由和依据。科学的判断,讲究实证和理性,是知觉;而艺术的审美判断,讲究感性、趣味与本能、直觉。“判断”,不管怎样,都是人脑的事情;科学有可证误性,艺术没有可证误性,哪一种更可靠呢?

 

科学讲创新,艺术也讲创新,但讲法不一样:科学的本质是穷极真理;艺术的本质是反映自然大美。真理无极限,大美却永恒。“世界是在不断进步的,而艺术则不尽然。”[25]“好坏”或者“新旧”的判断,不管怎样,终归还是人脑神经的运动。“许许多多比罪犯的罪行还罪恶的判决”[26],令人厌恶的法庭上的人为的判决,是否也发生在科学或者艺术的“判决”中呢?“我知道什么呢?”蒙田的这句名言值得思考。智者之谬误,就是蠢人之完美。“上帝死了”,尼采以这样高迈的断喝来重新阐释“生命的意义和尊严”、来提升“自我的价值”[27],其后果绝对超乎他自己的想象。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精神的统一,而决不是人与天之间物理距离的接近,那会把人类压扁。

 

(崔自默/文)

总共37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上一篇: 《为道日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下一篇: 《为道日损——八大山人画语解读》目录
  相关文章
·《为道日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为道日损——跋
·《为道日损》序 ——范曾
·《为道日损》第二章 ——道心惟微
·《为道日损》第三章 ——疏而不失
·《为道日损》第四章 ——道非常道
·《为道日损》第五章——一以贯之
·《为道日损——八大山人画语解读》目录
·《为道日损——八大山人画语解读》摘要(中英文)
·《为道日损——八大山人画语解读》学术创新情况概要
·《八大山人画语解读》第一章“俱道适往”(一)
·《八大山人画语解读》第一章“俱道适往”(二)
·《八大山人画语解读》第一章“俱道适往”(三)
·《八大山人画语解读》第一章“俱道适往”(四)
·《八大山人画语解读》第一章“俱道适往”(五)
  图片推荐
乙巳蛇年中央广播
葛优先生到访崔自
崔自默作品点亮“
崔自默再次握手好
华人画家崔自默作
崔自默砺志新书《
 
  热点专题
·庄子显灵记
·“荣宝拍卖”近年范曾书画赏析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术(3)--西方的沐浴
·《为道日损》第三章 ——疏而不失
·《为道日损》第四章 ——道非常道 ..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1)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的鉴定
·与范曾先生“合作”书画
·范曾先生《奇文共欣赏——陈省身与杨振宁》..
·<章草>(上)
·禅与八大
·科学和艺术,两片水域
·随感笔录(3)
·《为道日损》第五章——一以贯之
·我笔记本里的范曾先生笔迹选
·崔自默博士受聘为国防大学美术书法研究院首..
·崔自默出席好莱坞大片《钢铁侠3》超前点映..
栏目导航
专著
《为道日损》人民..
《莲界》江西美术..
《得过且过》四川..
《艺文十说》紫禁..
《心鉴》河北教育..
《中国艺术大师-..
《我非我集》陕西..
《章草艺术》人民..
从前
创与造毁灭
书法史
洗澡的艺术
文艺三论之唯形说
范曾研究
同音字短文50篇
文艺三论之批评学
文艺三论之读者论
书信
寓言
对话
崔自默美学笔记
杂文
推荐文章
·乙巳蛇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春名家大拜年-..
·从北京到巴黎中国艺术大展行—崔自默
·崔自默出席《一路锦绣》山海尊首发仪式
·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专题片之《崔自默》
·崔自默先生荣获国际奥艺“科学与艺术大奖”
·慈善北京封面人物崔自默
·崔自默新彩作品亮相北京国际时装周
·崔自默“仁爱”梵蒂冈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翰海2021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先生与李嘉存合作大鸡图
·北京翰海2020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书画作品北京瀚海2019秋拍以寸换..
·范曾作品鉴定
视觉焦点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
 

崔自默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860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5000931
助理韩健: 13521766440        邮箱:zmwh@sohu.com

技术支持:北京网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