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奥]奥托·纽拉特《社会科学基础》,《现代西方思想文库》,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页。另见:[德]弗里德里希·奥斯特瓦尔德《自然哲学概论》,《现代西方思想文库》,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8页。另见:麦克洛斯基等《社会科学的措辞》,《社会与思想丛书》,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7、33、56页。
[271] [美]戴维·林德伯格著《西方科学的起源》,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版,中译本第37页。早期希腊哲学家们阐述过“知识”的问题,而德谟克利特定义了“真正的知识”和“含混不清的知识”两种知识,在他看来,“真正的知识”是理性的知识。但是,请问“知识”是什么?难回答,那么“真正的知识”就更难回答了。“真正的知识”就一定能说清楚它所要说的东西么?未必。追求真正,只是一种理想;真理,是用任何语言都很难说清楚的。
[272] 《生命的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6-88页。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年)在人类语言与文字功能研究方面很深刻,潜心于探究语言的理解、心的本质、数学基础和哲学的本质等问题,意在凭借语言的界限来解释思想的界限。在他的启发下英国哲学家选择了“分析哲学”的路径,即把哲学包括美学动作“对语言使用方式的考察”。见:W·爱尔顿《美学与语言》,牛津,1954年,第12页。
[273] “就语言本身而言,它属于二级系统。记述语言在本质上等同于记述物理事物。然而,自然语言又为什么能够记述现象性的事物呢?”“视觉空间可以记述,但我们距能够说已知晓什么是记述它的表述手段,还存在很大距离。日常的自然语言与我们可以本能地加以把捉的事物间的关联极其复杂。”见:[日]饭日隆《维特根斯坦——语言的界限》,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46页。
[274] [英]约翰·伯杰《视觉艺术鉴赏》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页。
[275]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册第2922页。另:“夫六合之内,存乎方册;四天之下,闻诸像教。”见:王褒《京师突厥寺碑》,《全后周文》卷七,《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9册第177页。
[276] “蜀僧仁显《广画新集》言曹曰:‘昔竺乾有康僧会者,初入吴,设像行道。时曹不兴见西国佛画,仪范写之,故天下盛传曹也。’”见: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国画论》,安徽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卷1第318页。“应现十方,分身百佛;上极天中,下穷地际”。王褒《京师突厥寺碑》,《全后周文》卷七,《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9册第177页。佛教高明之处在于,用“像”而不依赖像,告诉传道者,诸如雕塑与画像这些形而下的东西,只是真佛的“化身”,而不是“真相”。这种方法仅是一种方便法门,是帮助理解教理的工具。“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见:《金刚经》。
[277] 梁元帝《荆州长沙寺阿育王像碑》,《全梁文》卷十八,《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册第195页。另:“立瑞像者,重其本也”、“睹像如在,看经不虚”。见:陈抟《京兆府广慈禅院新修瑞像记》,《八琼室金石补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595页。
总共30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