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阅览崔自默文化网 [登录][注册] 忘记密码? 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关于崔自默|文化新闻|视频|影像|艺评|篆刻|艺术市场|现代水墨|
书法|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粘贴|艺术产品|国际交流|
散文|随笔|诗歌|专著|画廊|博客|留言|证书査询|出版著作|English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崔自默文化网 --- 国内个人最大的文化类门户型网站 
您的位置: 自默文化网 > 书法史 > 正文 站内搜索:
<章草>(上)
http://www.cuizimo.com  2010年12月9日 11:56  文章来源:自默文化网  点击:131350次
 
,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庾肩吾《书品》云:“草势起于汉时,解散隶法,用以赴急,本因草创之义,故日曰草书。”赵壹的“趋急速耳”、江式的“一时之变通”以及染武帝和庾肩吾的“赴急之书”,都是从秦汉之际兵           连绵的情势出发,着眼于书写的时间紧急情势来分析“草书”形成的原因。其实,即使战时,也不都时刻要“赴急”,也有体闲的时候。不同意上面赵壹和卫恒的草书始于秦汉之交即“草书(产生)在篆隶之间”的说法,清钱泳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草书之名,实起于‘草稿’。《史记·屈原传》:‘屈原属草稿未定。’是古篆隶皆有草稿书,非今之草书也。“(《履园丛话》)钱泳这里所说的“草书”概念,显然要宽泛得多,不是全指的章草。之所以出现上面的说法分歧,就是把草书的书体来源与产生年代搅在了一起,而使本来不太复杂的问题复杂化了。“书,心画也”(场雄《法言》),对于草书的产生,欲明其究竟,我们还是探其根由——心源。3.“草化心态”草书之产生,除了客观原因,主要还是主观原因。“赵急速耳”、“赴急这书”,“急”,既有客观,也是主观。客观“使然”、主观除“不得不然”之外,当然可以“不必然”;客观“不使然”,主观可以“欲然”。如果不去追究草书产生于何时、何地或者何人等细节问题,而直接分析它之所以产生的主观原因,把问题归结到一个,即书写者为什么“急”,或者说他”草“的心态,也许这样会更简单而址接地说明草书之所以产生。昔日 书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下笔时“草化心态”。战将前线吃紧,急率真而不等一笔一画,所以草;文人书斋闲暇,能认真规整但为求笔墨意趣,为别人赏或自赏所以草;匠工干活,忘记笔画而胡乱简省,所以草。这些情况,不管客观情况怎样,都不外乎下笔落墨瞬间的“草化”,都源于主观的“草化心态”。出土于山西春秋晚期晋国都城侯马古遗址的书写于公元前五世纪的《侯马盟书》(图2),是大篆,但已不像金文线条那般刻板,而是充分体现了用笔的变化,起笔重而收笔轻,使转灵活而有弹性,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已经有了连笔意识,这则是书写时的“草化心态”使然;“盟书”尚且如此,其他用途之书可想而知。几乎同时期的简书如《河南信阳楚简》与《长沙仰天湖楚简》,字距疏朗,用笔圆劲,其圆拱形结体显示出用笔的熟练与书写速度的快捷,已透露由篆而隶的消息;这种书风,我们还可以在占国《楚王感鼎铭》(图3)中观察到,其环状用笔和收笔的潇洒,完全显示了书写者的“草化心态”。再如秦《苏解为陶盖》(图4),“苏解为”三字虽是篆书,但笔画是“草化”了的,如此新颖别致的刻画,完全依赖陶器工匠的随意心态;另外应注意,此例足可说明,篆书的草写,即篆草,不一定就是草隶(隶书的雏型)形态,它可以有行书的意味,或者说它正在直接向草书接近。南宋江著名学者张轼《南轩集》云:“草书不必近代有之,必自笔札以来便有之;但写得不谨,便成草书。”张轼这话说得很痛快,会么时候开始了写字,什么时候就有了草书(此“草书”,与现行概念不一样,其实指的就是“草化”了的当时书体)。清孙星衍《〈急就章〉考异序》云:“草书之始,盖出于篆。或以为‘解散隶体粗书之’,非也。”孙氏此方的“草书”,当然不是指成熟悉了的章草,而是指章草的萌芽,他的意思是说章草,而是指章草的萌芽,他的意思是说章草在篆书仍在流行、隶书尚未成熟之时,就已经开始了萌芽,不会等到隶书“熟悉透”之后再加以变化发生。书写的物质条件随时代而变迁,但书写活动的主观心态却是基本固定的,起码,在实用中以求便捷的“草化心态”是这样。诚如张轼所说:“必自笔札以来便有之;”但是,是否只要书写时“不谨”,就一定可以称为草书呢?不是,只能称为”草化“。书法艺术所谓的草书,是有一定规矩和法度,而不是那些杂乱无章、不合草法、完全以实用为目的的随意的草写。4.实用性和艺术性A.有意无意书体之变革,无不归结于实用性和艺术性这两大因素。上文所述“草化”,亦有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分别,即既有出于实用目的的,出有出于艺术目的的。有坡的是,当“草化”被视为一种书法艺术行为时,它未必就符合书写者当时的心枋,他查哨能有意,也可能无意。实用性和艺术性,像磁铁的两极,共体于草书之中。若对草书发表谇论,就必须兼顾两者。传汉张芝(伯英)“下笔有楷则,常曰‘匆匆不暇草书’”(卫恒《四体书势在必行》),此言颇引人思,既然写草书以求便捷,怎么又不能太草;草书笔画虽少,但有严谨的楷则,情急也写不好;闲暇时可以慢慢写草,则纯属艺术活动了。张怀瓘《六体书论》说:“草书者,张芝造也……然草法贵在简易,而此公伤于太简也。”此批评则又站在了实用性角度一方。章草的产生,虽然也许主要出于实用性的目的——“趋急应速”,但它事实上已经兼顾了艺术性(美观)。常云“艺术实践”,此词当有实用性和艺术性双层含义存在,章草书体之所以能在隶书产生之后迅速占有一席之地,与积极活动于“艺术实践”不无关系。B.为体为用那么,草书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两者之中,何者为体?何者为用?或者说,是实用性占第一位呢?还是艺术性占第一位呢?这个问题不能“一言以蔽之”,要看具体的时间、场合和人物等条件和相互关系。我们不能站在实用的角度来指责某种书体的“难认”,因为它的目的可能只是艺术目的。诸葛亮种书体并存而不一体独行的现实,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同样,章草的产生过程,也不外乎这两个因素的复合作用;也正因为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相互交织而不能常相合一,给今天研究章草的发生发展过程造成了一定的因难。实用性与艺术性,两者是可以分离的:一种书体,实用性没了,实用性却仍可存在;反之亦然,艺术性没了,实用性却仍可存在。篆书为隶书取代、隶书为章草取代章草为今草取代,实用性增加,但原来书体的艺术性却丝毫没有减少;行书取代草书、宋体取代行书、印刷体取代宋江体,后来的书体实用性增加,艺术性却不见长进。今天存在的书体,则更是两极分化:在实用性阵营,只管整齐清楚,计算机代替手写;在艺术性阵营,则已完全脱离实用性(当然,它也有实用性,比如作为一种爱好或者追逐名利的手段)的要求,正向纯艺术行为迈进,什么现代、抽象、主义、后现代,不一而足。极力想推广一种东西,无疑将断送它的价值。章草书体,一直没有被推广掉,是其艺术性高强的明证。C.和而不同书体的前进,靠的是实用性与艺术性这“两足”。实用性和艺术性常常又是“齐心合力”、共同作用的。比如在隶书的形成过程中,从《云梦秦简》到《居延汉简》,其书写材料和功能基本没变,但书体面貌已然拉开距离。实用性,是简书存在的根本条件;但是,讲究艺术性,求美,又是与生俱来的,简书的大字距、重波磔、长竖画等浓厚的装饰趣味即是。书体每前进一步,都在力求兼并顾实用性和艺术性这两面;而一种新书体,只有兼并具了实用性和艺术性两面,它才是积极的、有生命力的。从书体的演变历史看,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升降关系是错综复杂的。由篆而隶而楷而草而行,实用性似在增值,艺术性却也没贬值。书体发展的趋势,似乎是由客观要求型超向于主观需要型的,换言之,实用目的在降代,而艺术目的在增加,即,越来越“有意”。实用性和艺术性两因子,并不总是协调平衡的。一种书体,突出了艺术性,实用性就要相对减弱;反之,突出了艺术性,实用性就要相对减弱。狂草,被称为“草书中之美术品”(于右任语),即因为它严重倾斜向了艺术性一边。至于今天所使用的仿宋江体、楷体、黑体等印刷体,实用性绝对没问题,但艺术性则几乎谈不上。“实用性”容易辨别,书写便捷利事即是;而“艺术性”不易衡量,它因人而异,因不同的审美标准而有差别。不能说章草就比隶书艺术性高,也不能说今草就比章草艺术性高。5.稿草与章草谈及实用性与艺术性,想到一个词:简则(藁)草。“稿”通“藁”,稿草(藁草、藁书),这是在谈及章草书时常触及的词。不管此称谓源于何时,它只是把“草”与“稿”的关系拉得比较近罢了,意即起草、打稿方式的草书;因为不是正稿,所以书写起来草率、省便。张怀瓘在《书断》曾引王语:“若草非草,草行这间。”并驳之曰:“岂必草行之间谓之草耶,”由此知,称章草为“稿草”,则大不确。至于有人认为,唐以前所说的“草”指章草,唐以后则指“稿草”(藁书),以此区分章草和稿草两个概念,仍有偏颇。“稿草”和“草稿”,理应分清。“草稿”,属合成词,意思是“初稿或者非正式稿”,而不是“草写或者草率的稿”;“稿草”,则是草书的一种称谓。唐家璇人虞世南《书旨述》云:“史游制于《急就》,创立草藁。”似把“草稿”和“稿草”视为一物,并粗糙地与章草划了等号。从书写法则的严谨,而稿草则要自由随意得多。稿草,不能硬要把它与章草划等号,这是由它的本意所规定的,正如张怀瓘《论草书》所说的“草书之先,因于起草。”或者《宣和书谱》所说的“今世犹以起草为藁者”。6.“隶草”和“草隶”“隶草”与“草隶”,是论及章草时常可见到的两个名词。它们都涉及到了“隶”与“草”的关系,而“隶”和“草”的关系,正是谈章草所不能回避的问题。张怀瓘《书断》云:“章草,隶书之捷。”虽然章草的产生过程与隶书的产生过程完全是两回事,但是,研究隶书的发生和成熟过程,会从一个侧面给我们研究章草的形成过程提供旁证。像“稿草”与“草稿”有区别一样,“隶草”与“草隶”,也是两个概念,虽然意近,但不相等。“隶草”,意即隶书的草写,是从“解散隶体粗书之”和“章草,隶书之捷”之意而言,即从章草之所由产生的角度而言。但是,“隶草”,只是约等于章昔日 (像篆草等于草隶而不等于隶书一样),两者并不意同(章草比“隶草”草法更为系统化、规范化、符号化),前者内涵更宽泛些。如居延汉简(图5、图6),是隶草的例子,其中偶杂着地道的章草。再如汉朱书砖(图7),也是隶草,但其间也揉杂了章昔日 、隶楷、行、行草诸体。“草录”,则麻烦些,它有两种说法:一,草写的隶书;二,隶书的雏型,即篆书的草体(古隶)。“草隶”这两种说法的区别,关键在于对“草”字的理解上:是把“草”作“草率、不细致”解,还是作“初步的、非正式的”解。“草隶”,以第二种说法为恰在此时当,否则,依第一种说法(“草隶”为草写的隶书),则“草隶”与“隶草”(隶书的草写)两者仍然无法区分,都等于说是章草,显然不合适。“草隶”与“隶草”混用,不乏其例。林志钧序卓定谋著《章草考》说:“是知章名后起,初但名草,又曰隶草,亦称草录。张怀瓘《书断》谓‘章草即隶草之捷’”。即把“隶草”和“草隶”视为一物,可是,所引张怀瓘语“章草即隶草之捷”,“隶草”原本实作“隶书”。《魏志·卫觊传》云“觊善隶草”,晋索靖《草书势》云:“损之隶草,以崇简易。”可见,称章草为“隶草”似较合理。此下无意纠缠于名词术语,只是认为把“章草”与“隶草”,“草隶”三个概念分清而不混用,有益于解释和理解书体演化中的有关问题。有一种说法,古籍中“隶草”或“草隶”,本无其词,而是“隶书、草书”或“草书、隶书”之合称;此说有一些道理,但并不尽然,那要看具体文句而定。(三)章草之发生1.草隶之分化由草隶(或曰秦隶、篆草、古隶)发展到隶书(或曰汉隶、八分),隶书再草化,经由隶草形成章草,这是主流、大趋势;但是,中间环节却并不这么简单。篆书开始它的草化形成篆草(草隶)之后,大致朝两条道路分化开即将。其一,继续简便和草率化,并逐渐具有一定的草化法则,形成章草;其二,书写规范化,变小篆的圆转为方折(成为缪篆),并成为左右对称结构,即标准诉隶书(八分)。由草隶变为章草的路径,可用图8粗略示意。如图所示,在第一条路径上,草隶(篆草)没有“循规蹈矩”,它的变体节奏很快,以至于“好像”没有经过隶书这个中间环节,章草的一批字就产生了。其实,这批字的变化过程也并不违背“渐变”的道理,只是它们择取捷径而已;或者应该认为,即使完成了第一条路径所需要的时间比第二条路径短暂,但是中间环节却并不少,只是我们尚无足够的实物资料来细致观察这个中间环节罢了。在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中可见到草体字如“是”(是)字等,显然已慢章草体段,它们从何而来?似可认为,它们已经走完了上述所谓的“捷径”。这样的字不多,大批的字,仍然是“按部就班”、随大流的,即走第二条路径。
    另需说明,在隶书仍是官方标准书体时,章草也同时在社会上流行着;也就是说,隶书与章草曾经并行过一段时间。所以,如果发现一枚汉简中章草与隶书搀杂,就不奇怪(图居延汉简)。
    2.章草之发生
    A.章草之“两足”
    章草 的发生,包括萌芽、成长及成熟,今天看来,时间并不漫无边际长,其间有些什么细节,今天已无从更多知道,好在我们有秦末及两汉简书可作观察。
    章草书体,是一种特殊的杂合体。章草之出生,主要“受孕”于隶和草,所以,它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曰“草法”(此处的“草法”是广义的,是指书体寻求字形省变、书写便捷的方法);二曰“燕尾”(隶意的主要标志)。此两特征发育完善之后,章草书体也随即成熟。章草收体的前进,靠的就是这“两足”。
    章草的隶基因,“遗传”于其“父辈”(隶书),而其“父辈”呢,则是继承了其“祖辈”(古隶、秦隶、篆草)的衣钵;所以,章草除了带有隶基因和草基因之处,还残留着相当的篆基因。草法“从篆”或者“草录”的说法,道理即在于此(具体字例,在第三章“草法的形成”文中详述)。
    B.

总共32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章草>(下)
  相关文章
·<章草>(上)
·<章草>(下)
·第一章、书法的表象
·第二章、书法史述略
·第三章、书法的学习
·第四章、书法的认识
·后记
  图片推荐
《艺术沉思路》清
葛优先生到访崔自
崔自默作品点亮“
崔自默再次握手好
华人画家崔自默作
崔自默砺志新书《
 
  热点专题
·庄子显灵记
·“荣宝拍卖”近年范曾书画赏析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术(3)--西方的沐浴
·《为道日损》第三章 ——疏而不失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1)
·《为道日损》第四章 ——道非常道 ..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的鉴定
·与范曾先生“合作”书画
·范曾先生《奇文共欣赏——陈省身与杨振宁》..
·禅与八大
·科学和艺术,两片水域
·<章草>(上)
·《为道日损》第五章——一以贯之
·随感笔录(3)
·崔自默博士受聘为国防大学美术书法研究院首..
·崔自默出席好莱坞大片《钢铁侠3》超前点映..
·我笔记本里的范曾先生笔迹选
栏目导航
专著
《为道日损》人民..
《莲界》江西美术..
《得过且过》四川..
《艺文十说》紫禁..
《心鉴》河北教育..
《中国艺术大师-..
《我非我集》陕西..
《章草艺术》人民..
从前
创与造毁灭
书法史
洗澡的艺术
文艺三论之唯形说
范曾研究
同音字短文50篇
文艺三论之批评学
文艺三论之读者论
书信
寓言
对话
崔自默美学笔记
杂文
推荐文章
·崔自默先生荣获国际奥艺“科学与艺术大奖”
·慈善北京封面人物崔自默
·崔自默新彩作品亮相北京国际时装周
·崔自默“仁爱”梵蒂冈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翰海2021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先生与李嘉存合作大鸡图
·北京翰海2020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书画作品北京瀚海2019秋拍以寸换..
·范曾作品鉴定
·范曾作品鉴定
·范曾作品鉴定
·崔自默画话《二十四节气》
·崔自默先生作品在北京瀚海2019春拍再创..
视觉焦点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
 

崔自默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860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5000931
助理韩健: 13521766440        邮箱:zmwh@sohu.com

技术支持:北京网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