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归于“不怒”,平静下来,中和为本,这便是儒家的中庸思想的宏阔、涵容与伟大之所在,否则,一路愤怒下去,还得了么?
[91] “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真人所作,故多真声”、“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见:袁宏道(1568-1610年)《叙小修诗集》,《袁中郎随笔》,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第165、166页。另:“直写性情”(《叙曾太史集》);“情真而语直”(《陶孝若枕中呓语》);“独抒己见,信口而言,寄口于腕”(《叙梅子马王程稿》);“率性而行,是谓真人”(《识张幼于箴铭后》)。
[92] “内省诸心,不敢先有学古不学古者,而第求古人真诗所在。‘真诗’者,精神所为也。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于喧杂之中,而乃以其虚怀定力,独往冥游于寥廓之外。”见:钟惺(1574-1625年)《〈诗归〉序》,钟惺、谭元春《诗归》,引自《中国文论精华》,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658页。
[93] “古今之性情无尽,而一人之情有至有不至。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则天地间街谈巷语,邪许呻吟,无非一文;而游女、田夫、波臣、庶客,无一非文人也。”见:黄宗羲(1610-1695年)《明文案》序上,《黄梨州文集》,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388页。
[94] 雍乾时,诗坛有两大派别,即以沈德潜为首的“格调”说诗人与以袁枚为首的“性灵派”诗家,此外尚有提倡“肌理”说的翁方刚一派。“性灵派”诗人袁枚与赵翼、蒋大铨并称乾隆三大家。“(杨诚斋曰)‘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辨认’……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见:袁枚(1716-1797年)《随园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上册第2、74页。另:“诗写性情,惟吾所适”(卷一);“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卷五);“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否则敷衍成文矣”、“有格无趣,是土牛也”(卷七);“诗不可以木”(卷十五);“诗者,人之性情也”(《补遗》卷一);“独写性灵”(《补遗》卷五);“性灵独出”(《补遗》卷七)。“异军突起性灵说”(见:郭英德等《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554-556页),反对所有拘泥真情的格套,当是对“温柔敦厚”诗教思想的一个反动;但是,无论如何,“独抒”出来的“性灵”也不可能离谱,它仍在“中庸”思想之下,换言之,“性灵”的归途在中和,摇荡之后,复于平静是必然的。
[95]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见:袁宏道《会心集叙》,《袁中郎随笔》,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页。至于“理”与“趣”的关系,有有理而有趣者,有有理而无趣者,有无理而有趣者,有无理亦无趣者。有理有趣、理趣兼备、理趣俱得,是诗也是画的高标准、严要求,很难办到。画中之“趣”好理解,画中之“理”是什么?值得思考。
[96]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540页。
[97] 刘小晴《豪华落尽见真淳——董其昌书法艺术初探》,《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第739页。
[98] “夫内之得有浅深,外之来有轻重。内重则可以胜外之轻,得深则可以见诱之小。”见:程颢、程颐《二程遗书》(《河南程氏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页。
[99] “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惟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香山之率也,玉局之放也,而一累于理,一累于学,故皆望岫焉而却,其才非不至也,非淡之本色也。”见:袁宏道《呙氏家绳集序》,《袁中郎随笔》,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第184页。
[100] “云林之妙,味淡而旨;有意求之,失云林矣。”[清]潘曾莹《小鸥波馆题画诗》卷一,《小鸥波馆画著五种》,上海书店1987年版,第6页。
[101] “绘事必以微茫惨淡为妙境,非性灵阔澈者不易证入,所谓气韵必在生知,正此虚淡中含意多耳!”见:李日华《六砚斋笔记》,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上册第132页。
[102] “以不似似之。真在气不在姿也。”见:石涛题《自画山水卷》,《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311页。
[103]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7页。性灵或称灵性,包含着精神、心灵、灵魂、精魄、才气、才情、才质、气质、本性、天性、天赋、秉性、脾性、灵机、天机、真情、性情、品性、素质、活力、怀抱、胸襟、风趣、趣味、兴趣、兴味、格调、韵味、韵致、神韵、神气、神会、气味、气象、风骨、风采、风味、感觉、感性、感情、情绪等等内涵。
[104] “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见:《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105]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见:《论语·先进》。
总共30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