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此是如来最后说法。如是世尊进入初禅,出初禅进入二禅,出二禅进入三禅,出三禅进入四禅,出于此处进入空无边处,出空无边处进入识无边处,出识无边处进入无所有处,出无所有处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出于此处遂进入灭尽一切想与受处”。见:渥德尔《印度佛教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76页。另见:蔡宏《般若与老庄》,《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129页。禅,又曰禅定,乃梵语Dhyāna之音译,意即“静虑”、“思维修”、“弃恶”、“功德丛林”等,谓心注一境、正审思虑,又称“善性摄一境性”。见:《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51页。“静”与“定”,英文译作“stillness”“stablity”,基本意思是,但仍不能传达物质运动方面的“静止”之上的那种精神的“静”“定”。
[124]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见:陆机《文赋》,《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册第762、764、772页。另:“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稍焉动容,视通万里。”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第二十六》。另:“借智探虚,乘心照理;区区怀抱,融然靡执;俱处三界,独与神游;包括四天,卷舒万劫;闻片议而陟道场,受一言而升彼岸。”见:沈约《内典序》,《全梁文》卷三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册第307页。另:“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见:钟嵘《诗品》,《诗品注释》,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34页。
[125] 《八大山人书画集》下册第237页。
[126] “这种境界本不能称为认识,因为这里已经没有主体和客体的形式了,并且也只是他们本人自己的,不能传达的经验所能了知的。”见:叔本华《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50、562页。西贤对于“镜子”的认知,也在于其客观性,如达·芬奇所谓“画家的心应当像镜子”,“画家的作为应当像镜子”,“镜子为画家之师”,“画家的精神应当像明镜一样光洁清净”。见:《达芬奇论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第41页。另:“客观不过是某个类别的虚假概念,而且是主观‘内面’的反题。”见:尼采《著述:批判版全集》,引自麦克洛斯基等《社会科学的措辞》,《社会与思想丛书》,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4页。
[127] 《庄子集解·外篇·知北游》,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93页。
[128] “理想”——以“理”想之。一如追求“真理”,是一个永远的趋近过程;“真理”其实是动态的,是一种理想状态。这个无限趋近的过程,类似于数学上所云之“无穷大”。“无穷大”用符号∞表示,又可以分为“正无穷大”+∞和“负无穷大”-∞。“无穷大”不是一个常量,也不是一个数,它只是表示一个无限趋近的过程,它也并不是用来表示无限的空间或者时间。诸如“返朴”与“归真”之类说法,也是一种理想之说,也是一个无穷尽的趋近过程;所返之“朴”与所归之“真”,如数学上的“0”,是一个理想值,人之活动,或正或反,其绝对值为“0”是不可能的。
[129] 程颢、程颐《二程遗书》(《河南程氏遗书》)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页。
[130] “……是以虚己应物,必究于千变之容;挟情适事,不观万殊之变。”见:陆机《演连珠》,《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册第2027页。另:“譬如明镜,若不对象,镜中终不现象。”见:《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卷第4册第56页。另:佛说“诸法如影”,亦“如镜中象”,镜中之象“非镜作,非面作,非执镜者作,亦非自然作,亦非无因缘”。见《大智度论》,《大智度论》卷6,《释初品中十喻》,台湾和裕出版社2002年版,第1册第15页。
[131] “心之营构,则情之变易为之也;情之变易,感于人世接构而乘于阴阳倚伏为之也。是则人心营构之象,亦出天地自然之象也。”见:《章学诚遗书》,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132] “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可容易谈哉。”见:司空图《与极浦书》,《全唐文》,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册第8487页。
[133] 司空图《诗品》,《诗品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页。
[134] 张璪《绘境》,伍蠡甫《中国画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7页。
[135] 1942年弘一大师圆寂前留给夏丏尊居士的遗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见:林子青编著《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315页。
[136] “为人不可以有我,有我则自恃艮用之病多”;“作诗不可以无我,无我剿袭敷衍之弊大”。见:袁枚《随园诗话》卷七,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上册第216页。
[137]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见:王国维《人间词话》。另有:“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总共30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